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9,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以音相授
异口同音
庸乃知音
莺音
注音字母
重音节
重唇音
郑卫之音
众啄同音
众音互作
正始之音
正月之音
正音法
知音臻妙
知音识趣
《分类字锦》:以音相授
通志:琴之九操十二引,以音相授,并不著辞。琴之有辞自梁始。
分类:
《國語辭典》:异口同音(異口同音)  拼音:yì kǒu tóng yīn
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形容众口一辞、意见相同。唐。白居易论制科人状〉:「喧喧道路,异口同音。」《宋书。卷五三。庾登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也作「异口同声」、「异口同辞」。
《分类字锦》:庸乃知音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分类:杂乐器
《骈字类编》:莺音(莺音)
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 新叶有佳色,残莺有好音。
《高级汉语词典》:注音字母  拼音:zhù yīn zì mǔ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共有二十四个声母,十六个韵母
《高级汉语词典》:重音节  拼音:zhòng yīn jié
相对有力或突出的音节
《國語辭典》:重唇音(重脣音)  拼音:zhòng chún yīn
音韵学上指闭合两唇以节制声气经过所发之音。如帮、滂、并、明等。
《國語辭典》:郑卫之音(鄭衛之音)  拼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音兴。」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國語辭典》:郑声(鄭聲)  拼音:zhèng shēng
郑国的音乐多淫声,为靡靡之音。故称淫荡不雅正的音乐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汉书。卷七二。王吉传》:「罢倡乐,绝郑声。」也称为「郑音」。
《漢語大詞典》:众啄同音(衆啄同音)
犹言众口一辞。《“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 青岛 归我,众啄同音。”
分類:众口一辞
《分类字锦》:众音互作(众音互作)
琅嬛记:河伯宴伯禹于河上,献亥既之珠。亥既珠者,夜中宴乐,悬于殿中,光彻如白日。客甫持觞,而珠中众音互作,宴罢,音亦已。
分类:
《國語辭典》:正始之音  拼音:zhèng shǐ zhī yīn
三国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的清谈。《晋书。卷三六。卫瓘传》:「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
《分类字锦》:正月之音
说文: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分类:笙竽
《國語辭典》:正音法  拼音:zhèng yīn fǎ
文字读法的标准。其目的在统一读音。
《分类字锦》:知音臻妙
梦溪笔谈:高邮人桑景舒。性知音。听百物之声。悉能占其灾福。尤善乐律。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景舒详其曲声。曰。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谓之虞美人操。其声调与虞美人曲全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其臻妙如此。
分类:审音
《國語辭典》:知音识趣(知音識趣)  拼音:zhī yīn shì qù
情意相合、志趣相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偢睬你一偢睬?」也作「知情识趣」。
《國語辭典》:知情识趣(知情識趣)  拼音:zhī qíng shì qù
情意相合,志趣相投。《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哀哭之际,听得声音厮熟,止啼而看,原来正是知情识趣的秦小官。」也作「知音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