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9,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拟音
凝音
素音
散音
口音
连音
鹿音
六音
物音
献仙音
仙音烛
迅音
巫音
跳音
铜音
《国语辞典》:拟音(拟音)  拼音:nǐ yīn
1.由人造出来模仿物体、自然界所发的声音或动物的叫声,以加强电影、戏剧、广播、电视等音响效果。
2.声韵学上对一个已不使用的语言中,一个字的音读,按照语音系统及音变规律,进行拟测的方法,称为「拟音」。
《分类字锦》:凝音
刘禹锡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 凝音助瑶瑟,飘蕊汎金罍。
分类:
《漢語大詞典》:素音
犹音讯。 唐 皎然 《晚冬废溪东寺怀李司直纵》诗:“安得西归云,因之传素音。”
分類:音讯
《漢語大詞典》:散音
弹奏弦乐器时,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指弹弦,发出的空弦音,称“散音”。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漢語大詞典》:连音(連音)
犹连声。《天雨花》第十二回:“ 老黄 方始来睡醒,醉态全无心内明。连音説道‘起迟了’,疾忙梳洗到衙门。”白雪遗音·马头调·掩绣户:“掩绣户,剪银灯。纔把罗幃进,喜笑连音。”参见“ 连声 ”。
分類:连声
《國語辭典》:连声(連聲)  拼音:lián shēng
一声紧接一声。如:「大夥儿都相当认同这理念,连声称是。」《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张宝瓒只得诺诺连声,又向首府磕了一个头,方才出来。」
《骈字类编》:鹿音
左传古人有言鹿死不择音挺而走险急何能择
《骈字类编》:六音
云笈七签总说天地五方南方阎浮利三十万里之外及洞阳之野国有六音之铭是高上置于外国越老之品恒吟歌其音以化越老之人
《漢語大詞典》:物音
指物体发出的声音。 刘师培 文说:“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语言,物各一名,言各一义,或循天籟,或效物音,或因形定声,或因声见义。”
分類:发出声音
《漢語大詞典》:献仙音(獻仙音)
词牌名。原为法曲之一种。有九十二字、九十一字、八十七字三体。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霓裳羽衣曲》)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参阅《词谱》卷二二。
《漢語大詞典》:仙音烛(仙音燭)
烛台名。烛点燃时,引动机关,发为音乐,故称。 宋 陶谷 清异录·器具:“ 同昌公主 薨,帝伤悼不已,以仙音烛赐 安国寺 ,冀追冥福。其状如高层露臺,杂寳为之,花鸟皆玲瓏,臺上安烛。烛既燃点,乃玲瓏皆动,丁当清妙,烛尽响絶,草测其理。”
《分类字锦》:迅音
滕迈 雷在地中赋 骇气结乎土囊,迅音止于坤轴。
分类:
《漢語大詞典》:巫音
巫觋歌舞时用的音乐。吕氏春秋·侈乐:“ 楚 之衰也,作为巫音。” 明 杨慎 《续百一诗》之一:“ 齐 庭陈大吕, 荆国 起巫音。”
《漢語大詞典》:跳音
急促而又时断时续的声响。 唐 陆龟蒙 《纪梦游甘露寺》诗:“积浪亚寒堆,呀如鬭危石。跳音簇鞞鼓,溅沫交矛戟。”
《漢語大詞典》:铜音(銅音)
铜器的响声。形容洪亮的声音。 梁斌 《红旗谱》二九:“﹝ 朱老忠 ﹞说起话来,语音很响亮,带着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