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06,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音技
音家
音贶
音箱
音意
震音
杂音
低音
极音
切音
拟音
凝音
素音
散音
口音
《漢語大詞典》:音技
亦作“ 音伎 ”。 伎,通“ 技 ”。音乐的技能。后汉书·蔡邕传赞:“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李贤 注:“音技谓鼓琴吹笛之属也。”隋书·音乐志下:“时有 曹妙达 、 王长通 、 李士衡 、 郭金乐 、 安进贵 等,皆妙絶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
分類:音乐技能
《韵府拾遗 麻韵》:音家
唐书王圭传: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
《漢語大詞典》:音贶(音貺)
指对方寄来的书信或诗文。 唐 刘禹锡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离索则久,音貺屡传。篋盈草隶,架满文篇。”
分類:书信诗文
《漢語大詞典》:音箱
置放扬声器的箱形装置,能增强音响效果。《北京日报》1982.6.26:“在家时,只要是电台播放音乐节目,我都打开我那落地式音箱。”《华声报》1992.9.11:“筵席在花园内举行,置在花丛里的音箱播放着 中国 歌曲。”
《漢語大詞典》:音意
犹音问。南齐书·江斅传:“ 褚渊 为卫军,重 斅 为人,先通音意,引为长史。加寧朔将军。”
分類:音问
《国语辞典》:震音  拼音:zhèn yīn
Tremolo
装饰音名称。原意为震动、抖动,指同一音上的震动。也称为「抖音」:(1)声乐中是指一个音快速反覆,所构成的一种辅音。(2)乐器演奏中,为同一音高的快速强弱震动,以及音程大于二度的两音间之快速反覆。
《國語辭典》:杂音(雜音)  拼音:zá yīn
因故障或受干扰所发出不正常的声响。
《國語辭典》:低音  拼音:dī yīn
1.指频率较低的音。
2.乐曲或和声中最低的部分。
《漢語大詞典》:极音(極音)
谓崇重音律之美,极尽听觉上的享受。礼记·乐记:“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饗之礼,非致味也。” 孔颖达 疏:“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於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
《國語辭典》:切音  拼音:qiè yīn
古代中文用两字并成一音的注音方法。上字取它的声,下字取它的韵与调。如信的切音为息晋切。
《国语辞典》:拟音(拟音)  拼音:nǐ yīn
1.由人造出来模仿物体、自然界所发的声音或动物的叫声,以加强电影、戏剧、广播、电视等音响效果。
2.声韵学上对一个已不使用的语言中,一个字的音读,按照语音系统及音变规律,进行拟测的方法,称为「拟音」。
《分类字锦》:凝音
刘禹锡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 凝音助瑶瑟,飘蕊汎金罍。
分类:
《漢語大詞典》:素音
犹音讯。 唐 皎然 《晚冬废溪东寺怀李司直纵》诗:“安得西归云,因之传素音。”
分類:音讯
《漢語大詞典》:散音
弹奏弦乐器时,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指弹弦,发出的空弦音,称“散音”。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