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06,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吐音
子音
协音
叶音
静音
王音
音曲
音制
角音
令音
管音
音势
音长
音重
抗音
《漢語大詞典》:吐音
谓发音。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二:“他(演员)又须是能够将规定的话,讲得明白而且有力;这就是‘口齿清楚,抑扬有致’,对于吐音、咬字、念白有研究。”
分類:发音
《國語辭典》:子音  拼音:zǐ yīn
发音时气流受阻所造成不带音的噪音。相对于母音而言。如国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属之。也称为「辅音」、「声母」。
《漢語大詞典》:协音(協音)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使声韵和谐;也指需临时改读的韵脚。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焦贡 《易林》……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福喜入门,与君相索。’伯音博,协音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韩诗》:‘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蔡 氏註:‘角、触,协音也。’”参阅 王力 《诗经韵读·对叶音说的批判》
《骈字类编》:叶音
王起律吕相生赋原夫制自伶伦迹于嶰谷始叶音于灵凤终制器于截竹
《漢語大詞典》:静音
谓戒声色之娱。管子·内业:“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一说,音当作“意”。涤除一切尘俗之念。见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引 猪饲彦博 语。
《漢語大詞典》:王音
王言。指天子诏令。 唐 张祜 《题李戡山居》诗:“自以蛙声为鼓乐,聊将草色当屏风。莫道酷学无知己,未必王音不荐雄。”
《漢語大詞典》:音曲
乐声曲调。三国志·魏志·韩传:“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絃歌淫冶之音曲,以誂 文君 之动心。”《礼记·学记》“不能安弦” 唐 孔颖达 疏:“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
分類:乐声
《漢語大詞典》:音制
言语中声音的节奏。后汉书·郭太传:“善谈论,美音制。” 王先谦 集解引 周寿昌 曰:“音制,即音声仪制也。”北史·刘廞传:“ 孝武 於 显阳殿 讲孝经, 廞 为执经,虽酬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
《漢語大詞典》:角音
犹角声。隋书·音乐志下:“青帝歌辞,奏角音。”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三日而后得志” 宋 罗苹 注:“攻之三年城不下,得术士 五胥 ,问之。 胥 曰:‘是城中之将白色商声,帝之始攻,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今 黄帝 为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请以战。’”参见“ 角声 ”。
分類:角音角声
《漢語大詞典》:角声(角聲)
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晋书·王羲之传:“ 述 ( 王述 )每闻角声,谓 羲之 当候己,輒洒扫而待之。”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庙门外一通角声吹动,全体用饭;二通角声吹动,我亲到寨上察看。”
五声之一。管子·幼官:“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宋书·乐志一:“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齐而率礼。” 清 钱谦益 《〈施愚山诗集〉序》:“兵兴以来,海内之诗弥盛,要皆角声多宫声寡,阴律多阳律寡。”
《漢語大詞典》:令音
(1).和善的语音。 晋 陶潜 《劝农》诗:“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2).善言,美好的言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鉴下:“ 谢公 云:‘长史( 王濛 )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刘孝标 注引《王濛别传》:“商略古贤,显默之际,辞旨劭令,往往有高致。”
《漢語大詞典》:管音
管乐器的声音。后汉书·礼仪志中“皆音以竽” 刘昭 注引《乐叶图徵》:“管音调,则律历正,律历正,则夷则之律应。”
《國語辭典》:音势(音勢)  拼音:yīn shì
声音的强弱程度。参见「音强」条。
《國語辭典》:音强(音強)  拼音:yīn qiáng
声音的强弱。语音的强弱或轻重和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以及发音时气力的强弱有关,表现于音波振幅的大小。在很多语言中运用声音的强弱来区别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也称为「音量」、「音势」。
《国语辞典》:音长(音长)  拼音:yīn cháng
声音持续的长短。为语音四要素之一。音长决定于颤动时间延续的久暂。在某些语言中,在音质、音高、音重基本相同的的情况下,音长的不同往往可以区别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国语辞典》:音重  拼音:yīn zhòng
声音的强弱程度。参见「音势」条。
《漢語大詞典》:抗音
抗声。三国志·吴志·孙峻传“ 峻 帅驃骑将军 吕据 、左将军 留赞 袭 寿春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赞 为将,临敌必先被髮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乃进战,战无不克。”魏书·东阳王丕传:“饗讌之际,恆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败。帝后敬纳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俄而羣僧会於堂, 一行 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参见“ 抗声 ”。
《漢語大詞典》:抗声(抗聲)
高声;大声。魏书·任城王顺传:“ 紇 胁肩而出, 顺 遂抗声叱之。”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放状头:“ 枢 援毫斯须而就,每札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 周炳 抗声道:‘如果是美意,也不过是资本家的美意罢了。’”
分類:高声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