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徽
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叫“徽”。居中的一个叫做“中徽”。 唐 白居易 《夜调琴忆崔少卿》诗:“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宋史·文苑传三·崔遵度》:“先儒谓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愚谓琴以中徽为君,尽矣。”
《國語辭典》:音素  拼音:yīn sù
语音中最小的单位。如汉语音节ā(啊)只有一个音素,ài(爱)有两个音素,dāi(呆)有三个音素等。音素可以分元音、辅音两大类。
《漢語大詞典》:钿徽(鈿徽)
镶嵌在七弦琴上用螺钿做的指示十三个音节的标志。引申为乐音。 宋 贺铸 《河传》词:“玉指鈿徽,总是挑人心眼。恨随红蜡短。”
《漢語大詞典》:连写(連寫)
(1).书写时笔画之间连续不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文字的字母无定数,大致为十七个至二十个,每个字母连写。”
(2).指汉字用拼音字母注音时把每一个复音词的几个音节都连起来写。
《國語辭典》:泛音  拼音:fàn yīn
振动体所发出声音的频率,高于基音频率、且为基音频率的整数倍者。
《漢語大詞典》:负声(負聲)
(1).指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2).享有名声。 王闿运 《上征赋》:“伊 左卿 之负声兮,宜忧近而虑远。”
《漢語大詞典》:顿断(頓斷)
(1).指音节停顿间断。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对于比较重要些的,便在字前顿断;更重要的,字前字后都顿断。”
(2).拉断;扯断。 清 蒲松龄 《增补幸云曲》第三回:“两程并做一程走,顿断丝韁又加鞭,恨不能插翅飞进宣武院。”
《國語辭典》:行腔  拼音:xíng qiāng
戏曲表演时,虽曲调有固定的格律,但演员会依唱词、四声调值、及个人对曲谱的体会来处理唱腔,称为「行腔」。
《國語辭典》:连线(連線)  拼音:lián xiàn
1.电子资料传输中,一种随时透过通信线路可交互传送资料的操作模式。如:「现在我们透过电脑连线,来看看股市行情。」
2.将离线状态转成可相交互传输的状态。如:「现在让我们把这两部电脑连线,以便传送资料。」
《國語辭典》:音节文字(音節文字)  拼音:yīn jié wén zì
以表音节的字母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一个字母既表一个音节,一个词有多少音节,就以多少字母记录。如日文的假名、梵文等。
《国语辞典》:遒文壮节(遒文壮节)  拼音:qiú wén zhuàng jié
文句刚健,音节豪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八。杜子美四》:「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文壮节,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国语辞典》:固定重音  拼音:gù dìng zhòng yīn
一种词中的重音。指将重音固定在词的某一个音节上。如捷克语、拉脱维亚语的重音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而法语和我国维吾尔语的重音则在词的末一个音节上。
《国语辞典》:三合复元音(三合复元音)  拼音:sān hé fù yuán yīn
在一个音节里,由三个元音所组成的复元音。如:国音中的ㄨㄟ〔wēi〕、ㄨㄞ〔wāi〕、ㄧㄠ〔yāo〕、ㄧㄡ〔yōu〕。也作「三合元音」。
分类:音节元音
《国语辞典》:替代作用  拼音:tì dài zuò yòng
1.心理学上指当原有事物目标无法符合个人需求条件时,转向以另一目标代替的现象,称为「替代作用」。如:「移情是一种感情的替代作用。」
2.语言学上指在外国语中,遇到某些音素或音节构造是本国语言所没有的时候,就用本国语言系统中相似或相近的音素替代,这种现象称为「替代作用」。
《国语辞典》:次重音  拼音:cì zhòng yīn
拼音语言中,多音节的词有程度不等的重音,念的最重者称为「重音」,念的次于重音的强度者称为「次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