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音影
音声与姿影。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神乖意失,音影何地!” 唐 王建 《别鹤曲》:“万里虽然音影隔,两心终是死生同。”
分類:音声
《漢語大詞典》:托音
寄托音信。 三国 魏 曹植 《愍志赋》:“窃托音於往昔,迄来春之不从。思同游而无路,情壅塞而靡通。”
分類:寄托音信
《漢語大詞典》:翕绎(翕繹)
谓音声和谐相续。语本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明 刘基 《为韩克铭题画石鼎联句图》:“笙鏞琴瑟箎与壎,五音翕绎珠泻盆。”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将事之日,礼物咸备,笙鼓翕绎,降升有容。”
《漢語大詞典》:调符(調符)
用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漢語大詞典》:合欢铃(合歡鈴)
古代婚礼中所用的铃。取其音声和谐以象征夫妇和睦。参阅通典·礼十八引 汉 郑众 《婚礼谒文赞》
《漢語大詞典》:脩营(脩營)
(1).音声清亮和谐。《淮南子·修务训》:“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脩营唐牙,莫之鼓也。” 高诱 注:“修营,音清凉,声和调。”《淮南子·修务训》:“乘马者期於千里而不期於驊騮緑耳,鼓琴者期於鸣廉脩营而不期於滥脇号鐘。”
(2).修建,营建。 宋 曾巩 《百花堤》:“我为发其枉,脩营极幽趣。”
《漢語大詞典》:云韶部(雲韶部)
(1). 宋 代宫中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承 唐 代教坊旧制。 宋太宗 时改称“云韶部”。宋史·乐志十七:“云韶部者,黄门乐也。 开宝 中平 岭 表,择 广州 内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於教坊习乐艺,赐名簫韶部。 雍熙 初,改曰云韶。”
(2).鸟名。又称音声鸟。《九华山志·物产》:“云韶部,俗名音声鸟,凡有二种……多居高峯絶顶,面暘谷而巢,飞翔有序,族居必单,於春夏早秋时见之。每风轻烟暖,则音响互发,宛如一部簫韶。”
《漢語大詞典》:笳愁
胡笳吹奏,音声悲愁。多用以形容怀念或悲切的心情。 唐 崔涂 《湖外送友人游边》诗:“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
《漢語大詞典》:趫健
(1).敏捷强健。 宋 陆游 《南唐书·陈诲传》:“生数月,趫健能驰走。” 明 宋濂 《于指挥墓志铭》:“君乃集诸少年趫健者,列为队伍,朝暮教以击刺之法。” 清 戴名世 《书许翁事》:“尝与余登高山驰马,直腾廻翔,上下趫健如少壮,见者不知其为七十餘人也。”
(2).形容曲调节奏紧凑、音声雄壮。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其音调起伏顿挫,独为趫健,似别出一格。”
《漢語大詞典》:音景
音声与姿影。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 张铣 注:“音,响;景,影也。”
分類:音声
《国语辞典》:佛教音乐(佛教音乐)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颂佛德的清净音声或曲调。释迦牟尼时代,出家人对于歌舞的态度颇为谨慎,在他们圆寂后,为了宗教的传教与教团的维持,遂有经典朗诵的产生,而逐渐发展成为音乐。佛教音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大盛于唐室宫廷,并促成唐代乐舞的高度发展。主要用于讲经仪式、朝暮课诵以及道场忏法,藉以启请十方诸佛菩萨、赞咏圣贤或诵持经典。由于所授渊源不同,故分为南北两体,闽南以较热闹的鼓山调为主,后来并发展为子弟戏;北方则以正统的海潮音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层层相交之感。
入音声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陀罗尼之一。(参见:三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众生恶言骂詈,心不憎恨,闻一切众生善言赞叹,心不摇动,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音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耳根者曰音声。
【三藏法数】
音声即声尘也。谓憍陈那等,在鹿苑中,闻佛说四谛之法,密悟圆理,了达一切声尘,本然清净,无动无静,皆是常住圆妙之音,于是得入圆通。故云如我所證,音声为上。(梵语憍陈那,华言已知。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音声佛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事者佛济度众生之事业也,佛济度众生或以光明或以佛身,或以香饭,或以衣服卧具等,于此娑婆界不依他之方法,独以音声为说法,故云。维摩经香积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中略)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光明玄二曰:「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唯识述记二本曰:「此以音声为佛事故。」玄义六下曰:「他土馀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