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5分类词汇 15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國語辭典》:合奏  拼音:hé zòu
1.一起上奏。《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2.多种乐器按照不同的声部,联合起来演奏。如弦乐合奏、管乐合奏、管弦乐合奏、国乐合奏等。ensemble中译名。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國語辭典》:和音  拼音:hé yīn
1.和谐、祥和之音。《乐府诗集。卷一五。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群臣酒行歌》:「渥恩颁美禄,咸濩听和音。」
2.乐曲中,两个以上不同的音阶同时发声,互相搭配,产生和谐的声音。
《國語辭典》:和弦  拼音:hé xián
1.乐曲中数个音三度重叠,同时发声。
2.调音、调弦。《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
《國語辭典》:转调(轉調)  拼音:zhuǎn diào
音乐进行时,从某一调转变成另一调。为英语modulation的意译。可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如从C大调转到G大调。
《國語辭典》:散声(散聲)  拼音:sǎn shēng
1.弦类乐器,不按弦而弹,所发的音最低,称为「散声」。
2.有声无词的曲调。也称为「泛声」。
《國語辭典》:移调(移調)  拼音:yí diào
乐曲整体结构不变,而只将音高提升或移低。为英语transposer的意译。如将C大调的乐曲提高大三度成为E大调。
《漢語大詞典》:调格(調格)
(1).格调。指作家或作品的艺术风格。 唐 姚合 《喜览裴中丞诗卷》诗:“调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晚过 徐比部 汝思 书斋,适 唐 诗一卷在几,因而披閲,歷谈声律调格,以分正变。”
(2).音乐术语。即调式。指几个音按照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联结成一个体系,并且以一个音(主音)为核心。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 怀智 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
《國語辭典》:主题(主題)  拼音:zhǔ tí
1.主要论点。如:「今天开会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2.文艺作品中所欲表现的中心思想。如:「主题明朗」、「主题正确」。
3.音乐上指乐曲中显著而富有特色的主要旋律,为一乐曲的核心,亦为乐曲发展的要素。有些大型作品会包含数个主题,而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等之分。theme中译名。
《國語辭典》:音程  拼音:yīn chéng
指两音的高低关系或两音之间的音高差距。为英语interval的意译。以度为计算单位,如C至D为大二度音程,C至E为大三度音程等。
《國語辭典》:休止符  拼音:xiū zhǐ fú
五线谱中,表示音乐停顿或静止时间长短的符号。为英语rest的意译。如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等。
《漢語大詞典》:滑音
音乐术语。从一音向上或向下滑至另一音的唱(奏)法。滑进时经过两音之间所有的音,乐谱上用波纹线或带箭头的直线作为标记。
《漢語大詞典》:调式(調式)
音乐术语。一般乐曲都是由若干基本的音所构成的,归纳这些基本的音而组成的音列,谓之“调式”。
《國語辭典》:声部(聲部)  拼音:shēng bù
1.在音乐演奏和歌唱中,根据声音的高低不同,分成若干部分,称为声部。
2.音乐上指凡结合两行以上的旋律,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时进行,其中每一行旋律即为一个声部。如混声四部合唱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