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淮阴侯(淮阴侯)  拼音:huái yīn hóu
汉代韩信的封号。参见「韩信」条。
《國語辭典》:背水阵(背水陣)  拼音:bèi shuǐ zhèn
背水列阵,使士兵前临大敌,后无退路而拼死作战的阵法。汉韩信即以此阵击溃赵军。《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军望见而大笑。」
《漢語大詞典》:楚祠
(1).指 汉 韩信 的祠庙。 信 曾被封为 楚王 ,故称其祠为 楚 祠。 前蜀 韦庄 《题淮阴侯庙》诗:“满把椒浆奠 楚 祠,碧幢黄鉞旧英威。能扶 汉 代成王业,忍见 唐 民陷战机?”
(2).指 西楚霸王 项羽 的祠庙。 宋 陆游 《避暑近村偶题》诗:“ 楚 祠草合三叉路, 隋 寺苔侵半折碑。”自注:“ 项羽庙 在 项里 。”
《漢語大詞典》:韩才(韓才)
谓 西汉 韩信 的材质。才,通“ 材 ”。 晋 陶潜 《乞食》诗:“感子 漂母 惠,愧我非 韩 才。”
分類:韩信材质
《國語辭典》:大会垓(大會垓)  拼音:dà huì gāi
1.大会战。垓,垓下。刘邦曾率韩信等围项羽于垓下,羽败死。后因以「会垓」谓会战。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未曾结庐山长老白莲社,正遇著东海龙王大会垓。」《元曲选。小尉迟。第二折》:「他曾上甚恶战场,他曾经甚大会垓。」
2.比喻纷乱、矛盾的情态和环境。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我借与他钱呵,搭救出它招贤纳士东洋海,他还我钱呵,却是拔出这弃子休妻大会垓。」
《漢語大詞典》:楚媪
楚 地妇人。特指馈食 韩信 的漂母。 唐 张说 《南中别王陵成崇》诗:“ 曹 卿礼公子, 楚 媪馈王孙。倏尔生六翮,翻飞戾九门。”
《漢語大詞典》:韩信坛(韓信壇)
汉 刘邦 为 韩信 拜将所设的坛场。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 ( 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 韩信 也,一军皆惊。”后因以“韩信坛”泛指军中拜将帅的高台。亦谓被授予将帅。 宋 叶适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诗:“ 汉中 王霸地,从古锋鏑争;崩摧 韩信 坛,闕落 张鲁 营。”亦省称“ 韩坛 ”。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世开 鲁 馆,家袭 韩 坛。”
《漢語大詞典》:决囊(決囊)
楚 汉 相争时, 汉 大将 韩信 与 楚 大将 龙且 夹水而阵。 信 以沙囊壅水上游,诱 龙且 军渡水。待其半渡,使人掘开沙囊,水大至,因大败 龙且 军。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唐 陆贽 《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 韩信 决囊以摧敌,取贵 汉 朝。”
《漢語大詞典》:钟室之祸(鐘室之禍)
楚 汉 相争, 韩信 屡建奇功。 刘邦 称帝后,封 信 为 淮阴侯 。因遭 吕后 忌,被斩于 长乐宫 悬钟之室。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后因以“鐘室之祸”指功臣遭忌被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转庵和尚:“今天下兵戈方始,其慢士已如此,逮夫大业既成,吾恐君家鐘室之祸復有见于今也。”
《國語辭典》:一饭千金(一飯千金)  拼音:yī fàn qiān jīn
淮阴侯韩信未得志时,曾受漂母赠饭疗饥,后来以千金为报。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遂以一饭千金比喻报恩隆厚。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九出:「太史公表他,淮安府祭他,甫能勾一饭千金价。」
《国语辞典》:漂母进食(漂母进食)  拼音:piǎo mǔ jìn shí
汉淮阴侯韩信早年贫贱,挨饿于城下,幸获漂母分食,得以倖存。信告漂母日后将以重报,却为漂母所斥。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比喻施恩不望回报。也作「漂母进饭」。
《国语辞典》:韩信登坛(韩信登坛)  拼音:hán xìn dēng tán
汉王刘邦择日斋戒,设立坛场,以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比喻任用将才。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卫青受诏,韩信登坛。」
《国语辞典》:韩信将兵(韩信将兵)  拼音:hán xìn jiàng bīng
(歇后语)多多益善。汉韩信与高祖刘邦论将兵之道,以为自己擅长带兵打仗,所领的士兵,越多越好。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比喻不厌其多,越多越好。如:「结交益友,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也作「韩信点兵」、「韩信用兵」。
《国语辞典》:韩信囊沙(韩信囊沙)  拼音:hán xìn náng shā
汉韩信攻齐,与龙且军夹潍水对峙,乃令人用袋盛沙,堵住潍水上游,假装战败,诱敌渡水追击。后撤沙放水,使敌军多半不得渡,趁机攻击,大败楚军。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
分类:韩信对峙
《国语辞典》:胯下之辱  拼音:kuà xià zhī rù
汉淮阴侯韩信于微贱时,曾受淮阴无赖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比喻人未显达时,被人鄙视、讥笑,遭受耻辱。如:「他当年能忍胯下之辱,虚心求进,今天才能有此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