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挞楚(撻楚)
(1).鞭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妾击贼:“嫂击贼若豚犬,顾奈何俛首受挞楚?”
(2).引申为欺凌。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况吾 中国 ,亦为孤儿,人得而挞楚鱼肉之。”
分類:鞭打欺凌
《漢語大詞典》:挝捶(撾捶)
鞭打。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道路但当期于通利,闻乃挝捶老小,务崇脩饰,疲困流离,以至哀叹。吾岂安乘此而行,致馨德于宗庙邪?”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棰笞(箠笞)
鞭打。《韩诗外传》卷五:“箠笞暴国,一齐天下,莫之能倾,是大儒之勋也。”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有家於此……登其堂,有孙攘臂欲箠笞其祖父,祖父欲愬於宾客,面发頳而不得语,此家寧可支长久耶?”
分類:鞭打
《國語辭典》:扑挞(扑撻)  拼音:pū tà
用鞭、棍打。如:「扑挞嫌犯,极不人道,又常造成冤狱,现代文明国家早已废止。」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挝筑(撾築)
鞭打。魏书·恩倖传·侯刚:“兼 刚 口唱打杀,挝筑非理,本有杀心,事非邂逅,处之大辟,非乖宪典。”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笪笞
鞭打。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妇病行:“莫我儿飢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棰搒(箠搒)
鞭打。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閤罗凤 重其( 郑回 )惇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箠搒,故国中无不惮。”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棰打(箠打)
鞭打。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蛇》:“ 赵 家婢 进奴 ,为主公见私,被娘子箠打。”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棰殴(棰毆)
鞭打。南史·蔡兴宗传:“时帝每因朝宴,棰殴羣臣,自驃骑大将军 建安王 休仁 以下,侍中 袁愍孙 等咸见陵曳,唯 兴宗 得免。”
分類:鞭打
《漢語大詞典》:箠搒
鞭打。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閤罗凤 重其( 郑回 )惇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箠搒,故国中无不惮。”
分類:鞭打
《國語辭典》:鸣鞭(鳴鞭)  拼音:míng biān
1.挥鞭。唐。储光羲 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唐。刘长卿 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2.旧时,仪仗中使人肃静的鞭形器具,振动时能发声。《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伞扇,鸣鞭。」《明史。卷五三。礼志七》:「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也称为「静鞭」。
《國語辭典》:敲扑  拼音:qiāo pū
1.鞭打。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敲扑諠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2.鞭打用的刑具。《文选。贾谊。过秦论》:「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國語辭典》:鞭背  拼音:biān bèi
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皮鞭抽打犯人的背部。《新唐书。卷一六五。列传。权德舆》:「太宗皇帝见明堂图,始禁鞭背。」
分類:鞭打背部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