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面青唇白(面青唇白)  拼音:miàn qīng chún bái
形容人面目苍白、没有血色。如:「他怎么会病成这个样子,面青唇白的,真是可怜。」
《国语辞典》:面目狰狞(面目狰狞)  拼音:miàn mù zhēng níng
面目凶恶可怕。如:「看他那面目狰狞的样子,难怪谁都不敢去惹他。」
《国语辞典》:矫情饰诈(矫情饰诈)  拼音:jiǎo qíng shì zhà
掩饰真情而以假面目欺诈人。宋。朱熹〈与宰执劄子〉:「伏念熹昨以蒙恩进职,辄具辞免,非敢矫情饰诈,罔上盗名。」
《国语辞典》:洗面革心  拼音:xǐ miàn gé xīn
改变旧有面目,去除邪思杂念。指改过向善,重新做人。如:「典狱长勉励受刑人,出狱以后,要洗面革心,重新开始,好好闯出一番事业。」
《漢語大詞典》:作好作歹
谓装出和气、严厉各种面目,来解决纷争。红楼梦第九六回:“﹝ 赖大 ﹞向 贾璉 道:‘ 二爷 别生气了。靠他算个甚么东西!饶了他,叫他滚出去罢。’ 贾璉 道:‘实在可恶!’ 赖大 、 贾璉 作好作歹……那人赶忙磕了两个头,抱头鼠窜而去。”
《国语辞典》:带眼安眉(带眼安眉)  拼音:dài yǎn ān méi
有眉有目。比喻有面目的、有见识的。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一折:「又无房舍又无田,每日城南窑里眠,一般带眼安眉汉,何事手中偏没钱?」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枉教你顶天立地,空教你带眼安眉。」也作「安眉带眼」、「安眉待眼」。
《國語辭典》:改头换面(改頭換面)  拼音:gǎi tóu huàn miàn
本指一代新人换旧人,面孔不断变换。语本《全唐诗。卷八○六。寒山诗》:「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后比喻表面上虽改变,而实质未变。《朱子语类。卷一○九。论取士》:「今人作经义,正是醉人说话。只是许多说话改头换面,说了又说,不成文字。」《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拿出做八股时套袭成文的法子,改头换面,做成若干种,也想去卖钱。」亦比喻澈底改变。如:「他出狱后决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漢語大詞典》:垢面蓬头(垢面蓬頭)
面目肮脏,头发凌乱。 明孙仁孺《东郭记·蚤起》:“如云鬢髮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浄洗朱铅。”
《漢語大詞典》:搞两面派
所搞的种种行动与公开的面目是不相容的或者是相抵触的;有时它表示吃里扒外的背叛行为。例如:他这个人一向来搞两面派,你们可得注意啊!
《漢語大詞典》:水胀(水脹)
水肿。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患。灵枢经·五癃津液别:“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一说,“水胀”为胀病之一,有别于水肿。见 清 汪必昌 《医阶辩证》
《國語辭典》:金刚努目(金剛努目)  拼音:jīn gāng nǔ mù
本指寺院护法菩萨睁目凸眼的样子。后引申为凶怒时的表情或威猛的形象。《太平广记。卷一七四。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也作「金刚怒目」。
《国语辞典》:露原形  拼音:lòu yuán xíng
露出本来的面目、真相。如:「这一次他终于露原形了,大家可以看清他的真正为人。」
本来面目
【佛学大辞典】
(公案)又曰本地风光,自己本分等。示禅门法道极度之语也。显教之本觉,密教之本初,亦不外乎是。然则何物为本来之面目,请参之。六祖坛经曰:「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佛学常见辞汇】
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俗语佛源】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显示出诗人旷达而真率的性格。「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李明权)
面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来之面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