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蛙人  拼音:wā rén
从事水底活动的潜水人员。一般负责修护船底、进行水下爆破或侦察海域等任务。我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侦搜部队即属之。
《漢語大詞典》:倛头(倛頭)
古代驱除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其状狰狞可怖。后亦以指凶神。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 伯有 、 彭生 ,断不我厉,我岂畏倛头恶刹者耶?”
《國語辭典》:假面具  拼音:jiǎ miàn jù
1.用厚纸或塑胶压制,做成人脸或其他各种形像的面具。初时用于舞台化妆,后多用做玩具。
2.比喻伪装的外表。如:「幸亏有人揭开他的假面具,否则我们还会一直被骗下去。」
《漢語大詞典》:造国手(造國手)
指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卓异才能的人。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宋公 ,造国手也,陛下如厌万机,何不举国授之!”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圣贤人事上:“嗣主言 宋齐丘 本造国手。”
《漢語大詞典》:铁顩(鐵顩)
铁面具。形容不知羞耻的人。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韩世忠 自 镇江 来朝,所领兵皆具装,以铜为面具。军中戏曰:‘ 韩太尉 铜顩, 张太尉 铁顩。’世谓无廉耻、不畏人者为铁顩也。”
《漢語大詞典》:喜神壳
方言。小孩玩的面具。 沙汀 《丁跛公》:“在一色蓝布套头的人群上面,已经飘荡着各色各样的喜神壳了。”原注:“喜神壳,小孩玩的面具。”
《国语辞典》:回回鼻子  拼音:huí huí bí zi
一种鼻子很大的面具。《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只见狄希陈戴了一个回回鼻子,拿了一根木斫的关刀。」
分类:鼻子面具
《国语辞典》:雄霸一方  拼音:xióng bà yī fāng
在某地或某方面具有庞大势力,居领导地位。如:「这两位名人分别在商场上雄霸一方,实力不相上下。」
《国语辞典》:胚芽鞘  拼音:pēi yá qiào
在胚芽外面具有一个笔帽形的鞘,称为「胚芽鞘」。
《漢語大詞典》:回回鼻
一种假面具。面具上画有一个很大的鼻子。《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 狄员外 正在极躁,只见 狄希陈 戴了一个回回鼻子,拿了一根木斫的关刀。”《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头长身大的学生,戴着回回鼻跳搭,极的个老子象猴似的!”
《漢語大詞典》:椢脸(槶臉)
演员所戴的面具。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又优人所被假面通言面槶,读古悔切。假面亦筐当也……自 江 而北或言槶脸,学者不得其字则书作鬼脸矣。”
分類:演员面具
《漢語大詞典》:师公戏(師公戲)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 广西 的 河池 、 宜山 、 贵县 一带。 清 同治 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 安徽 、 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 贵州 、 四川 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漢語大詞典》:耍大头(耍大頭)
宋 代瓦舍中演出的一种民间舞蹈。因演员戴大头面具表演,故称。《西湖老人繁胜录》:“耍大头、谈諢话, 蛮张四郎 。”按, 宋 代的《耍大头》与 元 、 明 、 清 流传的《大头和尚》一脉相承。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有“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聚观无男女”的记载。近年舞蹈工作者亦用以编演《大头娃娃舞》等儿童舞蹈。
《漢語大詞典》:筐当(筐當)
(1).匡当。用以限定所制物件形状、大小的框架。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槶,筐当也。古悔切。字亦作簂。释名:‘簂,恢也。恢廓覆髮上也。’今 浙江 称作帽木楥为头簂。”按,说文·木部“槶,匡当也。” 段玉裁 注:“匡当,今俗有此语。谓物之腔子也。”
(2).套在头上的面具。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优人所被假面通言面槶。读古悔切。假面亦筐当也。”
《國語辭典》:假面剧(假面劇)  拼音:jiǎ miàn jù
一种欧洲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间流行的戏剧,演出者戴面具、著艳装,为后世歌剧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