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露形  拼音:lòu xíng
1.出现、露出形迹。《红楼梦》第六六回:「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七。姑妄听之三》:「人那可蓄狐婢,汝且自去,恐惊骇小儿女,亦慎勿露形。」
2.裸露身体。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外道服饰,纷杂异制。……或无服露形,或草板掩体。」
《漢語大詞典》: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十一:“但他毕竟是饱经风霜变故的八十老人了,完全可以做到不露形色。”
《國語辭典》:无形(無形)  拼音:wú xíng
1.不著痕迹。《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2.抽象而不具形体。如:「车祸肇事逃逸后,他在良心道德上便饱受无形的煎熬。」
《國語辭典》:匿迹(匿跡)  拼音:nì jī
掩饰躲藏,不露痕迹。三国魏。曹植九愁赋〉:「感龙鸾而匿迹,如吾身之不留。」
《漢語大詞典》:密迹(密跡)
(1).手持金刚杵护卫佛之夜叉神的总称。因其持有本誓,闻知佛的秘密事迹,故名。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一:“密跡答曰:‘从其众生一切音响,又菩萨音所顺无限。’”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一:“时密跡金刚力士默然不报……密跡力士岂能屈意为斯众会,随时敷演诸菩萨,密如来之秘要。”
(2).犹匿迹。行动保密,不露形迹。 明 陆采 《明珠记·珠圆》:“便做 杨 家 红拂 ,改换衣装,密跡潜踪出帝乡,向山林深处。”
《国语辞典》:显形(显形)  拼音:xiǎn xíng
显露形体、真相。如:「显形是迟早的事,你还是自己说出来吧。」
《漢語大詞典》:咬人狗儿不露齿(咬人狗兒不露齒)
俗语。比喻凶恶的人不露形迹,或不动声色。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咬人狗儿不露齿。”
《國語辭典》:系风捕景(係風捕景)  拼音:xì fēng bǔ yǐng
形容事物虚妄,没有根据。《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也作「捕风弄月」、「捕风系影」、「捕风捉影」、「捕影拿风」、「捕影系风」、「系风捕景」、「系风捕影」。
《國語辭典》:系风捕景(繫風捕景)  拼音:xì fēng bǔ yǐng
形容事物虚妄,没有根据。如:「这种系风捕景的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作「系风捕景」。
《國語辭典》:系风捕影(繫風捕影)  拼音:xì fēng bǔ yǐng
如风不可系,影不可捕。形容事物虚妄,没有事实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注》:「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也作「系风捕景」。
《国语辞典》:咬人的狗儿不露齿(咬人的狗儿不露齿)  拼音:yǎo rén de gǒu ér bù lòu chǐ
(谚语)比喻阴险狠毒的人,不露形迹或不动声色。《金瓶梅》第二六回:「你咬人的狗儿不露齿,是言不是语。」
《漢語大詞典》:避影敛迹(避影斂跡)
谓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姦民未尝不避影敛跡也。”亦作“ 避影匿形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於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國語辭典》:潜移默夺(潛移默奪)  拼音:qián yí mò duó
不露痕迹,自然而然的改移转变。《明史。卷一八一。李东阳传》:「其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也作「潜移默运」、「潜移阴夺」。
《漢語大詞典》:蹑影藏形(躡影藏形)
谓行动诡秘,不露形迹。《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途中寻鬼路,躡影藏形恒夜游。”亦作“ 躡影潜踪 ”。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躡影潜踪,追来不放松;敛鋭藏锋,还愁遇夹攻。谋臣计也空,武臣力也穷。”
露形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又云离系外道。梵云尼犍子是也。以脱衣露形为正行者。俱舍宝疏九曰:「离系者,即是露形外道,离衣等系,故名离系。此外道受持种种露形拔发等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