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9,分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切无障法印明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一障者
二障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重障
十障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种离菩提障
三障
下地粗苦障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五障
五障三从
佛类词典
一切无障碍一切无障法印明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一障者
二障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重障
十障
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种离菩提障
三障
下地粗苦障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五障
五障三从
一切无障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一切无障法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著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著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障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自性。喻本有之见修二惑,无始无明也。瑜祇经第七品曰:「时会中有一障者,不从空生,亦不从他方而来,忽然而现,诸菩萨各如醉人,不知所从来处。(中略)时障者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于顶上现一金刚轮,足下现一金刚轮,两手中各现一金刚轮,又于心上现一金刚轮,遍身于光照触会中。」此五轮为心,左手,足下,右手,顶上。如其次第为中,东,南,西,北,之五方五部,以表五秘,即中央系金刚萨埵,四方即欲触爱憎之四菩萨,障者作此五秘密,为表示无明即明之义。
(术语)又名自性。喻本有之见修二惑,无始无明也。瑜祇经第七品曰:「时会中有一障者,不从空生,亦不从他方而来,忽然而现,诸菩萨各如醉人,不知所从来处。(中略)时障者忽然现身,作金刚萨埵形,于顶上现一金刚轮,足下现一金刚轮,两手中各现一金刚轮,又于心上现一金刚轮,遍身于光照触会中。」此五轮为心,左手,足下,右手,顶上。如其次第为中,东,南,西,北,之五方五部,以表五秘,即中央系金刚萨埵,四方即欲触爱憎之四菩萨,障者作此五秘密,为表示无明即明之义。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十重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别教之菩萨于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于见道,即断此障,以舍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三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此障障三地之胜定与总持及其所发之殊胜三慧,故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五、于下乘般涅槃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相现障行,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六地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时,便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尚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加行道,故得入八地时便能永断。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之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说见成唯识论九。
【佛学常见辞汇】
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佛学次第统编】
十重障者:
一、异生性障 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
二、邪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之业也。
三、闇钝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
四、细微烦恼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
六、粗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
七、细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
(名数)别教之菩萨于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于见道,即断此障,以舍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三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此障障三地之胜定与总持及其所发之殊胜三慧,故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五、于下乘般涅槃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相现障行,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六地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时,便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尚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加行道,故得入八地时便能永断。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之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说见成唯识论九。
【佛学常见辞汇】
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佛学次第统编】
十重障者:
一、异生性障 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
二、邪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之业也。
三、闇钝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
四、细微烦恼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
六、粗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
七、细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
十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于十地断十障,而證十真如: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行,异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断之所,即见道所断之烦恼所知二障也,此二障为无始以来凡夫异生之性,故云异生性。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邪行障者其体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于诸有情身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闇钝障者,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此障能使此地胜定与总持所发之三慧,忘失所闻思之境,故名胜钝障。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细惑现行障者,执实有诸法之法执,即俱生所知障中之身见也。为俱生之身见,故对于分别之身见名为细惑障。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下乘涅槃障者厌生死,乐涅槃,与不下二乘同,故名下乘涅槃障。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粗相现行障者,言执有染净相之障也。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细相现行障者,流转还灭之生灭相也。前六地虽作染净无分观而因作缘起观,故犹有生灭之微细相为障也。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无相加行障者,于无相中作加行之障也。前第七地,虽住纯无相之观,然犹借功用而不自在,此第八地,于无相断作功用之障,故功德任运自在也。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不欲行障者,不欲利他之行之障也。前第八地为刹那增进之位,故于自利之功德,任运无功用,然于利他之功德尚不任运,尚借加行功用,为此地之障也。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法未自在障者,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之障也。前第九地非遍缘自在,入此第十地断彼未得自在之障,故于一切之法得自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七。(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于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證得十种的真如,即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如;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
(名数)菩萨于十地断十障,而證十真如: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行,异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断之所,即见道所断之烦恼所知二障也,此二障为无始以来凡夫异生之性,故云异生性。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邪行障者其体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于诸有情身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闇钝障者,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此障能使此地胜定与总持所发之三慧,忘失所闻思之境,故名胜钝障。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细惑现行障者,执实有诸法之法执,即俱生所知障中之身见也。为俱生之身见,故对于分别之身见名为细惑障。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下乘涅槃障者厌生死,乐涅槃,与不下二乘同,故名下乘涅槃障。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粗相现行障者,言执有染净相之障也。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细相现行障者,流转还灭之生灭相也。前六地虽作染净无分观而因作缘起观,故犹有生灭之微细相为障也。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无相加行障者,于无相中作加行之障也。前第七地,虽住纯无相之观,然犹借功用而不自在,此第八地,于无相断作功用之障,故功德任运自在也。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不欲行障者,不欲利他之行之障也。前第八地为刹那增进之位,故于自利之功德,任运无功用,然于利他之功德尚不任运,尚借加行功用,为此地之障也。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法未自在障者,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之障也。前第九地非遍缘自在,入此第十地断彼未得自在之障,故于一切之法得自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七。(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于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證得十种的真如,即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如;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三世无障碍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种离菩提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三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瞋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如皮之在身外。二、肉烦恼障,三界中之见惑也。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如肉之在皮内。三、心烦恼障,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烦恼障。见孔目章。【又】三重障也。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贪欲重障。见瑜伽大教王经五。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佛学次第统编】
孔目章云:
一、皮烦恼障 三界中之思惑也。贪欲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尘而起,如皮之在身外。
二、肉烦恼障 三界中之见惑也。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如肉之在皮内。
三、心烦恼障 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烦恼障。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业障〕,业即业行,谓由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惑者,于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肉烦恼障〕,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
〔三、心烦恼障〕,即根本无明惑也。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
(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瞋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如皮之在身外。二、肉烦恼障,三界中之见惑也。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如肉之在皮内。三、心烦恼障,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烦恼障。见孔目章。【又】三重障也。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贪欲重障。见瑜伽大教王经五。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佛学次第统编】
孔目章云:
一、皮烦恼障 三界中之思惑也。贪欲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尘而起,如皮之在身外。
二、肉烦恼障 三界中之见惑也。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如肉之在皮内。
三、心烦恼障 根本无明也。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烦恼障。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业障〕,业即业行,谓由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惑者,于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肉烦恼障〕,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
〔三、心烦恼障〕,即根本无明惑也。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
下地粗苦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道于三界九地离下地而生上地时,观下地粗苦障,上地静妙离,以断下地之烦恼。是名六行观。观下地为粗,为苦,为障而厌之,观上地为静,为妙,为离,而愿之。(参见:六行观)
(术语)外道于三界九地离下地而生上地时,观下地粗苦障,上地静妙离,以断下地之烦恼。是名六行观。观下地为粗,为苦,为障而厌之,观上地为静,为妙,为离,而愿之。(参见:六行观)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经名)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
五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女人之身具五种之障碍也。又云五碍。法华经提婆品曰:「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又见中阿含经二十八,智度论九。【又】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见法华经。【又】(名数)修道有五障。一、烦恼障,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妨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二、业障,过去之重罪乃至诽谤正法也。以先业之障未除,而有种种之难不得入于佛法。三、生障,若得无难之生处,则必悟道,然先业乘之,而受无暇之身为趣生障,不得入于佛法。四、法障,已生无障之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得闻正法。五、所知障,已逢知识,得闻正法,而有种种之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见大日经疏。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术语)女人之身具五种之障碍也。又云五碍。法华经提婆品曰:「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又见中阿含经二十八,智度论九。【又】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见法华经。【又】(名数)修道有五障。一、烦恼障,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妨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二、业障,过去之重罪乃至诽谤正法也。以先业之障未除,而有种种之难不得入于佛法。三、生障,若得无难之生处,则必悟道,然先业乘之,而受无暇之身为趣生障,不得入于佛法。四、法障,已生无障之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得闻正法。五、所知障,已逢知识,得闻正法,而有种种之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见大日经疏。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障三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障与三从也。五障如上出。胜鬘经宝窟曰:「五碍三监。」智度论曰:「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术语)五障与三从也。五障如上出。胜鬘经宝窟曰:「五碍三监。」智度论曰:「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