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执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我执与烦恼障,又法执与所知障也。
惑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障之一。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而障蔽正道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
【佛学常见辞汇】
四障之一。(参见:四障)
【佛学次第统编】
由无明及我执,而惑障以起。言惑障者,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皆烦恼之异名也。大乘义章曰:「能惑所缘,故称为惑。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四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名四障。佛性论二曰:「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住无漏界,有四种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参见:生死)。【又】一惑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也,能障蔽正道。二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也,能障蔽正道。三报障,三恶趣之苦报也,能障蔽正道。四见障,诸邪见也,能障蔽正道。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佛学常见辞汇】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佛学次第统编】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
一、惑障 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
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
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
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三藏法数】
(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瞋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见障〕,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发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障之一。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异译。
智光灭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佛说智炬陀罗尼经同本别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之名及咒,普贤菩萨赞叹而劝受持。
罪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罪恶为得善果之障。又于闻妙法为障者。随求陀罗尼经曰:「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灭,即得生于三十三天。」法事赞曰:「阎罗司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佛学常见辞汇】
罪恶是获得乐果的障碍。
业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涅槃经十一曰:「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俱舍论十七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佛学常见辞汇】
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恶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俗语佛源】
恶业能障碍向善的正道,名为「业障」,亦作「孽障」。多指前生所作恶业而为今生的障碍。《俱舍论》:「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佛教徒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常称之为「业障」。民间也有以「孽障」骂人的,意指被骂者为我的祸患或恶果。(常正)
【三藏法数】
业即业行,谓由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由贪瞋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业障除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除业障之意。印言名。又名大慧刀印。以智慧之利刀除灭业障,故有此名。即二羽为金刚拳,屈进力二节,禅智压二度,结业障除印,诵唵缚日啰羯磨尾输驮耶萨嚩啰拿你母驮萨底曳曩三摩耶吽之真言时,则以金刚业之故能净三业,灭五逆决定业云。见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等。
烦恼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瞋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三藏法数】
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三藏法数】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解脱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所说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与力不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当其生而附与以力补助之,使无障碍,增上缘之一种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大乘义章五本曰:「能碍圣道说以为障。」馀见二障三障四障五障十重障各条。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障碍圣道。
【佛学次第统编】
「五障」修道有五障:
一、烦恼障 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防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
二、业障 过去之重罪,乃至诽谤正法也,以先业之障未除,而有种种之难,不得入于佛法。
三、生障 若得无难之生处,则必悟道,然先业乘之,而受无暇之身,为趣生障,不得入于佛法。
四、法障 已生无障之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得闻正法。
五、所知障 已逢知识,得闻正法,而有种种之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
障尽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解脱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解脱)
【三藏法数】
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障碍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毗那怛迦山Vinataka之译。
【三藏法数】
障碍山者,谓此山有障碍神故,又名象鼻山,形如象鼻故也。高广各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
障碍有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