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女人之身具五种之障碍也。又云五碍。法华经提婆品曰:「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又见中阿含经二十八,智度论九。【又】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见法华经。【又】(名数)修道有五障。一、烦恼障,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妨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二、业障,过去之重罪乃至诽谤正法也。以先业之障未除,而有种种之难不得入于佛法。三、生障,若得无难之生处,则必悟道,然先业乘之,而受无暇之身为趣生障,不得入于佛法。四、法障,已生无障之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得闻正法。五、所知障,已逢知识,得闻正法,而有种种之因缘,两不和合,妨修般若。见大日经疏。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障三从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障与三从也。五障如上出。胜鬘经宝窟曰:「五碍三监。」智度论曰:「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内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内烦恼等障碍也。
【三藏法数】
谓此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不能啖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
四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名四障。佛性论二曰:「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住无漏界,有四种怨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参见:生死)。【又】一惑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也,能障蔽正道。二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也,能障蔽正道。三报障,三恶趣之苦报也,能障蔽正道。四见障,诸邪见也,能障蔽正道。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佛学常见辞汇】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佛学次第统编】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
一、惑障 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
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
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
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三藏法数】
(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瞋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见障〕,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出障圆明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果也。无烦恼障。亦无所知障。离脱二障而知慧圆满,心镜明朗,故名。
多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恶业之障者。天台四教仪集诠注中曰:「多障众生念佛观。」
决疑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妙法决疑业障经之异名。
见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障之一,起诸邪见而障害菩提心者。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三藏法数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妙法决定业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唐智严译。称赞大乘功德经之异译。
邪行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明十障之一。(参见:十障)
十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于十地断十障,而證十真如: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行,异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断之所,即见道所断之烦恼所知二障也,此二障为无始以来凡夫异生之性,故云异生性。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邪行障者其体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于诸有情身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闇钝障者,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此障能使此地胜定与总持所发之三慧,忘失所闻思之境,故名胜钝障。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细惑现行障者,执实有诸法之法执,即俱生所知障中之身见也。为俱生之身见,故对于分别之身见名为细惑障。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下乘涅槃障者厌生死,乐涅槃,与不下二乘同,故名下乘涅槃障。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粗相现行障者,言执有染净相之障也。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细相现行障者,流转还灭之生灭相也。前六地虽作染净无分观而因作缘起观,故犹有生灭之微细相为障也。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无相加行障者,于无相中作加行之障也。前第七地,虽住纯无相之观,然犹借功用而不自在,此第八地,于无相断作功用之障,故功德任运自在也。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不欲行障者,不欲利他之行之障也。前第八地为刹那增进之位,故于自利之功德,任运无功用,然于利他之功德尚不任运,尚借加行功用,为此地之障也。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法未自在障者,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之障也。前第九地非遍缘自在,入此第十地断彼未得自在之障,故于一切之法得自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七。(参见: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于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證得十种的真如,即一、于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适行真如;二、于第二地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三、于第三地断暗钝障,證胜法真如;四、于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五、于第五地断下乘涅槃障,證无别真如:六、于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七、于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證法无别真如;八、于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九、于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于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
事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即贪、瞋、痴等,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
【三藏法数】
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重译。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附于此。
拔除罪障咒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由曼殊菩萨之请,为末代不信之人说此一大咒王。
所知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障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障之一。(参见:二障)
【三藏法数】
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二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烦恼障,智障也。新译为烦恼障,所知障。贪瞋痴等诸惑,各有二用:一者发业润生而缚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理,名为烦恼障。扰恼有情之身心,故名烦恼,烦恼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烦恼障由我执而生。二者一切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盖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实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为智障,亦名为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执而生。此二障,一体二用,事物之用迷于和合之事边者,名烦恼障。事物之体迷于如幻之理边者,名所知障。小乘谓此为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胜鬘经于五住地中分别之,以见等四住地为所知障,以第五无明住地为智障。二乘但断烦恼障,而證涅槃,菩萨兼断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宽狭。烦恼障所在处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处,烦恼障未必随之。盖烦恼障局于不善与有覆无记,而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且烦恼障粗显而易知,故示其头数,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难知,且随所知之法,而其数无数,故经论中不示其头数。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一烦恼障,即同上。二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也,灭尽定者心念都灭,离一切之障碍,是名解脱,即八解脱中之第八解脱是也。因而障圣者入灭尽定者之法,谓之解脱障。其法即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也,利根之不还及阿罗汉,以离其解脱障,而得入于灭尽定也。俱舍论二十五曰:「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又】一、理障,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也。二、事障,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也。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三藏法数】
(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须菩提證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著,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重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佛道重障者。大要有三种,一切之无明烦恼,谓之惑障,五逆十恶等谓之业障,三途八难等谓之报障。众生为此等障碍不能开悟佛道也。唐华严经二曰:「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佛学常见辞汇】
很厚重的障碍。众生有三种很厚重的障碍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惑障即一切之无明烦恼,业障指五逆十恶等,报障指三途八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