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49
词典
1
分类词汇
248
共248,分17页显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深入
包藏
盖藏
潜藏
隐伏
窜伏
敛迹
隐匿
隐蔽
埋藏
藏匿
韬藏
伏藏
屏处
伏匿
《國語辭典》:
深入
拼音:
shēn rù
1.进入深远。《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王峻又遣使令诸将收军,不可深入。」《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深入敌境,使僭号之主,系颈归降。」
2.透澈事理的中心主题。如:「这本小说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非常深入。」
分類:
深入
进入
下沉
深刻
内部
隐藏
透彻
中心
《國語辭典》:
包藏
拼音:
bāo cáng
隐含、隐藏。《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交结阉官,包藏祸心。」《三国演义》第二一回:「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也作「苞藏」。
分類:
包藏
隐藏
包裹
包含
包涵
收藏
宽容
《國語辭典》:
盖藏(蓋藏)
拼音:
gài cáng
掩盖储存。《礼记。月令》:「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
分類:
储藏
掩盖
窝藏
隐藏
财物
《國語辭典》:
潜藏(潛藏)
拼音:
qián cáng
隐藏,避世。《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山中元不少,只为潜藏难求。」
分類:
潜藏
隐藏
隐居
蕴藏
《國語辭典》:
隐伏(隱伏)
拼音:
yǐn fú
藏匿、潜伏。《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列子。黄帝》:「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分類:
隐伏
隐遁
隐瞒
潜伏
隐居
隐藏
隐讳
人
事物
《國語辭典》:
窜伏(竄伏)
拼音:
cuàn fú
逃匿、潜伏。《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如其后嗣遁逃窜伏,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后汉书。卷五三。姜肱传》:「遂羸服閒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分類:
逃匿
隐藏
《國語辭典》:
敛迹(斂跡)
拼音:
liàn jī
1.隐蔽起来,不敢露面。《抱朴子。外篇。知止》:「夫矰缴纷纭则鸳雏徊翮,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2.退隐。《晋书。卷八六。列传。张轨》:「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唐。
岑参
〈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3.自我约束,不敢放纵。《新唐书。卷一七五。列传。刘栖楚》:「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分類:
敛迹
收敛
隐藏
退居
形迹
隐居
躲避
有所顾忌
不敢
放肆
《國語辭典》:
隐匿(隱匿)
拼音:
yǐn nì
隐藏。《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皆形于乐,不可隐匿。」《三国演义》第八回:「汝勿隐匿,当实告我。」
分類:
隐匿
隐瞒
隐藏
《國語辭典》:
隐慝(隱慝)
拼音:
yǐn tè
1.隐藏事实。《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2.藏匿。如:「他为了躲避仇家,已隐慝多年。」
分類:
不知
罪恶
不可告人
《國語辭典》:
隐蔽(隱蔽)
拼音:
yǐn bì
隐藏、遮掩。《南史。卷七○。循吏传。虞愿传》:「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就观视,清彻无所隐蔽。」
分類:
隐蔽
隐晦
遮掩
遮盖
深藏不露
屏障
隐私
暗室
隐藏
掩饰
等别
《國語辭典》:
埋藏
拼音:
mái cáng
掩埋隐藏。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后以石匣埋藏。」
分類:
埋藏
隐藏
掩埋
泥土
尸体
细碎
碎物
《國語辭典》:
藏匿
拼音:
cáng nì
隐藏,不使发现。《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此物乃大辽皇帝所得亡国新俘的物,不得藏匿。」《三国演义》第二回:「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
分類:
藏匿
隐藏
城府
不直
直率
《漢語大詞典》:
韬藏(韜藏)
隐藏;包藏。 五代
齐己
《渚宫自勉》
诗之一:“形容侵老病,山水忆韜藏。” 宋
欧阳修
《〈仲氏文集〉序》
:“而独韜藏抑鬱,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 明
沈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
:“既承洞察,焉敢韜藏?” 清
戴名世
《〈刘退菴先生稿〉序》
:“而先生之韜藏自晦,其奇为世人所不识者,又岂特此而已也耶。”
分類:
隐藏
包藏
《國語辭典》:
伏藏
拼音:
fú cáng
隐藏、匿藏。《墨子。杂守》:「可以迹知往来者少多,即所伏藏之处。」《宋史。卷四一七。列传。赵葵》:「但得密赐指授,范一切伏藏不动。」
分類:
隐藏
潜藏
《漢語大詞典》:
屏处(屏處)
隐蔽之处。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告 武 ,篋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 宋 庄季裕
《
鸡肋编
》
卷上:“气尚未平,独坐屏处。”
隐藏;隐居。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
:“薄幽林以屏处兮,荫重景之餘光。”
《
新唐书·张濬传
》
:“虽自屏处,然朝廷得失,时时言之。” 明
何景明
《赠清溪子序》
:“今年予得告屏处郭西之别业。”
分類:
隐藏
隐蔽
蔽之
隐居
《漢語大詞典》:
伏匿
隐藏;躲藏。
《楚辞·九辩》
:“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宿工老师,不得伏匿,皆来会堂下。” 清
蒲松龄
《
聊斋志异·阿英
》
:“盗纵羣队穷搜,凡伏匿巖穴者,悉被杀掳。”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第六篇:“ 秦 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 咸阳 ,儒者乃往往伏匿民间,或则委身于敌以舒愤怨。”
分類:
隐藏
躲藏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