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攻击行为
心理生物学能力的一种形式,或者是先天性的,或者是由于受挫而引起的反应,或者因受挫而加强,表现为
公开的破坏、打架、加痛苦于人、性暴行或强行夺取
隐蔽的敌对态度、妄想占有或贪心
《國語辭典》:蠹居棋处(蠹居棋處)  拼音:dù jū qí chǔ
蠹虫的存在如棋子遍布棋盘。比喻坏人深入社会,散布各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孽臣奸隶,蠹居棋处。」
《國語辭典》:发隐擿伏(發隱擿伏)  拼音:fā yǐ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用以形容吏治精明。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发隐擿伏,敏捷如神。」也作「发奸擿伏」。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奸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也作「发奸擿伏」。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姦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也作「发擿奸伏」、「发擿奸伏」、「发奸擿伏」、「发奸摘隐」、「发隐擿伏」、「擿奸发伏」、「摘奸发伏」。
《國語辭典》:发擿奸伏(發擿姦伏)  拼音:fā tì jiān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指吏治精明。《宋史。卷三三○。李参传》:「参无学术,照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也作「发奸擿伏」。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奸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也作「发奸擿伏」。
《國語辭典》:发奸擿伏(發姦擿伏)  拼音:fā jiān tì fú
举发隐匿的恶人恶事。形容吏治精明。《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也作「发擿奸伏」、「发擿奸伏」、「发奸擿伏」、「发奸摘隐」、「发隐擿伏」、「擿奸发伏」、「摘奸发伏」。
《漢語大詞典》:避影敛迹(避影斂跡)
谓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姦民未尝不避影敛跡也。”亦作“ 避影匿形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於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漢語大詞典》:庰厕(庰廁)
隐蔽偏僻之地。指厕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於寝庙,又适其偃焉” 晋 郭象 注:“偃谓屏厕。” 郭庆藩 集释:“愚谓偃当为匽……《燕策》:‘ 宋王 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屏匽者,庰厕也。”
《漢語大詞典》:阿昧
谓偏袒隐蔽罪过。南齐书·谢超宗传:“而阿昧苟容,轻文略奏。”
《漢語大詞典》:闇过(闇過)
隐蔽的过失。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天神在四宫之内,何能见人闇过。”
分類:隐蔽过失
《漢語大詞典》:鸱张鼠伏(鴟張鼠伏)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明史·贵州土司传序:“蛮人鴟张鼠伏,自其常态。”
分類:嚣张隐蔽
《漢語大詞典》:潜踪匿影(潛踪匿影)
隐蔽踪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书生﹞潜踪匿影,方暗中捫壁窃行,突火光一掣,朗若月明。”
分類:隐蔽踪迹
《國語辭典》:潜踪隐迹(潛蹤隱跡)  拼音:qián zōng yǐn jī
隐藏行踪。《西游记》第二八回:「你们因何不耍不顽,一个个都潜踪隐迹?我来多时了,不见你们形影,何也?」
分類:隐蔽踪迹
《國語辭典》:潜形匿迹(潛形匿跡)  拼音:qián xíng nì jī
藏匿行踪,不敢露面。《唐语林。卷四。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漢語大詞典》:蛇行鳞潜(蛇行鱗潛)
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 汪东 《刺客校军人论》:“刺客者,怀弹丸,淬匕首,蛇行鳞潜,如螳螂之捕蝉,恐其有警而飞翔。”
《漢語大詞典》:九拂
谓曲折隐蔽之处。《淮南子·泰族训》:“圣人见祸福於重闭之内,而虑患於九拂之外者也。” 高诱 注:“九拂,九曲,是折投拂不见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