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8,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学雾
召平瓜
共首
谷口真
还东山
访世
焦寝
遁节
栖钓
嵩箕
隆中对
穴岫
陶相
渊蟠
赐隐
《漢語大詞典》:学雾(學霧)
后汉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隐居 弘农 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事见后汉书·张楷传。后以“学雾”指学习道术。 宋 杨亿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 华阴 学雾还成市, 彭泽 横琴岂要絃。”
《漢語大詞典》:召平瓜
召平 , 秦 之 东陵侯 。 秦 亡不仕,隐居 长安 城东,种瓜为业。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以“召平瓜”为安贫隐居之典。 唐 李商隐 《永乐县即事一章》诗:“芳年谁共玩?终老召平瓜。”召,一本作“ 邵 ”。
《漢語大詞典》:共首
山名。 共伯 隐居地。属旧 共县 (今 河南省 辉县 )。庄子·让王:“ 许由 娱於 潁 阳,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吕氏春秋·慎人:“ 许由 虞乎 潁 阳,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高诱 注:“ 共 ,国;伯,爵也。弃其国,隐於 共首山 而得其志也。”又吕氏春秋·开春 高 注谓 共伯 为 夏 时诸侯。
《漢語大詞典》:谷口真
典出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后以“谷口真”指隐居躬耕、修身自保的隐士。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三:“何事须夫子,邀予 谷口真 。”
《漢語大詞典》:还东山(還東山)
东晋 时, 谢安 尝辞官隐居 会稽 东山 ,后以“还东山”泛指退隐。《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辞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偶与 张 邴 合,久欲还 东山 。” 李善 注:“ 东山 ,谓 会稽 始寧 也。 檀道鸞 《晋阳秋》曰: 谢安 有反 东山 之志,每形之於言。”
《漢語大詞典》:访世(訪世)
谓隐居的人出仕。 唐 卢纶 《过楼观李尊师》诗:“访世山空在,观棋日未斜。”
分類:隐居出仕
《漢語大詞典》:焦寝(焦寢)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焦先:“常结草为庐於 河 之湄……后野火烧其庐, 先 因露寝,遭冬雪大至, 先 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百餘岁卒。”后因以指隐居的生活。 唐 李商隐 《残雪》诗:“ 焦 寝忻无患, 梁园 去有因。” 元 戴良 《次韵春雪禁体》:“卧庐正慕 焦 寝安,扫径却嗟 袁 路断。”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遁节(遁節)
亦作“遯节”。
(1).隐居不仕的节操。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中书令,不应……及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
(2).指隐蔽事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跡也。”
《漢語大詞典》:栖钓(棲釣)
隐居垂钓。 晋 梅陶 《怨诗行》:“庭植不材柳,苑育能鸣鹤。鼓枝游畦亩,栖钓一丘壑。”
分類:隐居垂钓
《國語辭典》:嵩箕  拼音:sōng jī
嵩山与箕山,都是隐士所住的地方。晋。潘尼〈怀退赋〉:「聃安志于柱史,由抗迹于嵩箕。」
《國語辭典》:隆中对(隆中對)  拼音:lóng zhōng duì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占领荆、益二州,联合孙权,整顿西南各族等策略,史称为「隆中对」。
《漢語大詞典》:穴岫
山谷和峰峦。指隐居处。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分岳秀於 樊侯 ,禀辰精於 傅説 。”
《漢語大詞典》:陶相
指 南朝 梁 陶弘景 。 弘景 隐居 茅山 。 梁武帝 时,每有吉凶征讨之事,辄咨询之,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宋 范仲淹 《岁寒堂三题》诗序:“ 丁公 神遇,鉴寐形焉; 陶相 真栖,风韵在矣。”
《漢語大詞典》:渊蟠(淵蟠)
犹潜藏,隐居。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翰飞乐嶮,渊蟠泳沉。”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西面逡巡,以延师友之才,尊事老叟,以敦孝悌之行;是以渊蟠者仰赴,山栖者俯集。”
分類:潜藏隐居
《漢語大詞典》:赐隐(賜隱)
赐予隐居之地。
分類:赐予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