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习堪舆家言,历览洪都诸山。一日,至奉新参百丈禅师,告湖南见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识所居之地。百丈问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时华林觉为首座,询之亦不许。一见典坐灵祐(沩山),谓为山主人。后果如其言。
王陀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善画山水,幽雅精致,峰峦极佳。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贤。南海波凌国人。善三藏学。麟德中。成都沙门会宁。游西域。道由波凌遂与贤于阿笈摩经内。译出世尊焚棺收设利等事。为涅槃后分二卷。附舶达交州。宁复西进。仪凤初。都督梁难敌遣使偕宁弟子运期来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门灵会。于东宫。启请施行。贤竟终于其国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若那跋陀罗。华言智贤。南海波凌(亦曰诃凌)国人也。善三藏学。麟德年中有成都沙门会宁。欲往天竺观礼圣迹。泛舶西游。路经波凌。遂与智贤同译涅槃后分二卷。此于阿笈摩经内。译出。说世尊焚棺收设利罗等事。与大涅槃颇不相涉。译毕寄经达交州。宁方之西域。至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同会宁弟子运期。奉表进经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门灵会。于东宫启请施行。运期奉侍其师。因心莫比。师令赍经行化。故无暇影随往西域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阗国人,梵名提云般若,或名提云陀若那。通大小乘。武周永昌时来华,敕令于魏国东寺译经,至天授二年,译成《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又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生于阗国。永昌元年。始东戾。谒天后于洛阳。诏于魏国东寺翻译。天授二年。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复礼缀文。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證义。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于阗国人也。学通大小解兼真俗。咒术禅门无不谙晓水昌元年来届于此。谒天后于洛阳。敕令就魏国东寺(后改大周东寺)翻译。即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沙门复礼缀文。沙门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證义。智终年卒地莫得而闻。
僧寂友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睹货逻国人,梵名弥陀山。自幼出家,游于印度,遍学经论。武则天时来华,与宝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又与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译毕辞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寂友。睹火逻人也天后时。偕实叉难陀出大乘入楞伽经。天授中。偕沙门法藏等。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经之缘起。盖劫比罗战荼婆罗门以疾将终。佛欲延其寿命而说也。既进上。后厚饯之西归。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弥陀山。华言寂友。睹货逻国人也。自幼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楞伽俱舍最为穷覈。志传像法不吝乡邦。杖锡孤征来臻诸夏。因与实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又天授中与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其经佛为劫比罗战荼婆罗门说。延其寿命。译毕进内。寻辞帝归乡。天后以厚礼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10 【介绍】: 唐僧。于阗人。善大小乘,旁通异学。武则天时征至京,译《文殊授记》等经。以母老归国。中宗景龙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译,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实义难陀。于阗国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长安。住大遍空寺。四年归于阗。景龙二年重入中国。景云元年卒于大荐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发使于阗。访求梵本。并请译人。而叉与梵夹俱至。證圣元年乙未。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后沙门复礼法藏等。从佛授记寺。圣历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久视间。出大乘入楞伽经。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清禅。及东都佛授记寺。前后总出经十九部。长安四年。上书祈归省母。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宗诏至京。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会疾卒。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诏依外国葬礼。焚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其舌不俱烬。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而所焚之地。犹起塔。号华严三藏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实叉难陀。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阗人也。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异学。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叉与经夹同臻帝阙。以證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圣历二年功毕。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天后复制序焉。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恒景等證义。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长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暨和帝龙兴有敕再徵。景龙二年达于京辇。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倾都缁侣备幡幢导引。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敕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九岁。有诏听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七层塔。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苏麟陀逸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大勃律国国王。玄宗开元八年嗣王,受册。再遣大首领贡方物。二十二年,国为吐蕃所破。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纯陀者。本西域人也。梵名无由。翻就华言也。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言已年六百岁矣。或谓为八十岁人也。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本西域人。从游京邑。人所钦重。上元中。便云东渡。人见之。颜容若童稚之色。年已六百岁矣。言谈气壮。举动不衰。代宗皇帝闻之。诏入。礼遇极丰。俾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蕖。其可得乎。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帝由是笃重之。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遣弟子赍衣钵进上。帝赐弟子紫衣。陀终于镇国寺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华翻喜。西域人。建中初。至岷蜀。𢹂三尼。皆年少有颜色。醉饮狂游。所在则庸妄群聚。时魏公张延赏守成都。务以礼义绳下。戍将闻而深恶之。遣卒逮捕。陀至。谓之曰。贫道自幼学佛。得如幻三昧。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变土石为金玉。其术不可穷尽。因指三尼曰。此辈殊妙于伎乐。押衙其试之。于是开燕。使见所能。而歌声舞态。莫不中节应律。酒酣。陀更命为踏舞。其曳练回雪。迅起摩趺。尤绝异。戍将方笑乐相酬酢。而陀忽咄曰。妇女敢尔。凡舞。曲终则止。今犹低昂欹侧不已。岂风邪。遂取刀断其首。三尼随踣地。血流丈馀。坐客惊视。则三竹杖也。而其血则向所饮之酒耳。陀徐举三杖首。钉柱上。别倚三杖身于壁。酒行则酌竹杖断处。而柱上之首。辄面赤。陁歌则竹杖之首亦有声。陀舞则竹杖之身。亦作动势。既罢燕。而竹杖之身。遽自就竹杖之首。为三尼如初。察其断处。略无痕。 又尝住一檀家。已数日。将辞而他往。檀家因留之。不可。即闭户以绝陀意。而陀匿入壁罅中。主人急揽其衣。得袈裟一角。自袈裟愈掣愈深入。竟没不复得。明日壁有陀影如画。又明日色渐微暗。犹陀影也。七日而陀影非矣。但墨迹耳。八日而并墨迹失之。或遇陀于彭州境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难陀者。华言喜也。未详种姓何国人乎。其为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当建中年中。无何至于岷蜀。时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我得如幻三昧。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能变金石化现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或聚众说法。戍将深恶之。亟令擒捉。喜被捉随至。乃曰。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曰。此皆妙于歌舞。戍将乃重之。遂留连为置酒肉。夜宴与之饮唱。乃假襦裤巾栉。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含睇调笑逸态绝世。饮欲半酣。喜谓尼曰。可为押衙蹋舞乎。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迅起摩趺伎又绝伦。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喜乃咄曰。妇女风邪。喜忽起取戍将刀。众谓酒狂。坐者悉皆惊走遂斫三尼头。皆踣于地。血及数丈。戍将大惊。呼左右缚喜。喜笑曰。无草草也。徐举三尼乃筇竹杖也。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喜乃却坐饮宴。别使人断其头钉两耳柱上。皆无血污。身即坐于席上。酒巡到即泻入断处。面色亦赤。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及宴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辄无瘢痕。时时言人吉凶事。多是谜语。过后方悟。成都有人供养数日。喜忽不欲住。乃闭关留之。喜即入壁缝中。及牵之渐入唯馀袈裟角。逡巡不见。来日见壁画僧影。其状如日色。隔日渐落。经七日空有墨迹。至八日墨迹已灭。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后终不知所之。 系曰。难陀之状迹为邪正。邪而自言得如幻三昧。与无厌足王同。此三昧者即诸佛之大定也。唯如幻见如幻。不可以言论分境界矣。四神通有如幻通。能转变外事。故难陀警觉庸蜀之人多尚鬼道神仙。非此三昧不足以化难化之俗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难陀者。华言喜也。未详种姓何国人。其为人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当建中年中。无何至于岷蜀。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我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贯金石。变现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戍将将断之。及僧至且曰。某寄迹桑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此妙歌管。戍将反敬之。遂留连。为办酒肉。夜会客与之剧饮。其三尼及坐。舍睇调笑逸态绝世。饮将阑僧谓尼曰。可为押衙踏某曲也。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摩跌技又绝伦也。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僧喝曰。妇女风耶。忽起取戍将佩刀。众谓酒狂惊走。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数尺。戍将大惧。呼左右缚僧。僧笑曰无草草。徐举尼三枝筇枝也。血乃酒耳。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脰(徒垢切)疮中面赤。而歌手复抵节。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时时预言人凶衰。皆谜语事过方晓。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僧不欲住。闭关留之。僧因走入壁缝中。百姓牵遽渐入。唯馀袈裟角。顷亦不见。来日壁上有画僧焉。其状形似日月色。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至八日黑迹亦灭。僧已在彭州矣。后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白氏。太和二年。游天台。至剡之沃洲山。爱其幽胜。而卜筑焉。道化既行。玄侣盛集。浙东廉使元相国稹。尝有所施。陆中丞助其完葺。三年而院成。五年而佛事作。然每升座举扬法要。尤为四海所厌服。后终于其寺。侍郎乐天白居易记。太子宾客刘禹锡书。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许人也。名节素奇踵四圣种。故号头陀焉。大和二年振锡观方。访天台胜境。到剡沃洲山者。在天姥岑之阴对天台华顶赤城。北望四明。金庭石鼓山介焉西北。北有支遁岭。养马坡放鹤岑次焉。晋宋已来兹山洞开。初有罗汉白道猷言。西域来戾止是山。次竺法潜支道林居焉。高人胜士接踵而栖此中。至于戴逵王羲之郗超孙绰许询游憩其间矣。见是中景异。闻名士多居。如归故乡恋而不能舍去。既行道化盛集禅徒。浙东廉使元相国稹闻之。始为卜筑。次陆中丞临越知之。助其完葺。三年郁成大院。五年而佛事兴。然每为往来禅侣谈说心要。后终于山院。大和七年时白乐天在河南保釐为记。刘宾客禹锡书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罽宾人,本名佛陀多罗。止洛阳白马寺。译有《大方广圆觉了经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于洛阳白马寺。文辞谐畅。理趣精微。诚如来之慧命。众生之心地也。然而来游岁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载。惜诸。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赍多罗夹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隆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后分二卷成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行讲演焉。

人物简介

全唐诗续补遗
宜春头陀,姓名不详,会昌间结庵宜春之钟村,自称年已一百四五十,村氓彭叟与其善,传其歌辞。诗一首。(《全唐诗》无宜春头陀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节操精苦,时称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名刹,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永泰(今属福建)人。唐代僧人。节操精苦,时谓“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丛林,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有《续宝林传》4卷、《南岳高僧传》。《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后二书存诗偈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福州长溪人。操行精苦。奉养尤俭素。人以头陀称之。登雪峰即领指。无底滞。乾化中。住岳之慈报寺。一日诣三生藏。见灯镜光影涉入。叹曰。先达圣人具不思议智慧方便。而使华严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岂区区世间小巧。所能为哉。后有于道观中。设此器者。劲作颂五章非之。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劲笔。开平中楚王马氏奏赐紫衣。号宝闻大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惟劲。福州长溪人也。节操精苦奉养栖约。破纳拥身衣无缯纩。号头陀焉。初参雪峰便探渊府。乾化中入岳住报慈东藏。亦号三生藏。中见法藏禅师鉴灯。顿了如是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因叹曰。先达圣人具此不思议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观中亦设此灯。往因废教时窃移入仙坛也。有游岳才人达士留题颇多。劲乃叹曰。卢橘夏熟宁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齐闻不觉顿忘于肉味。嗟其无识不究本端。盗王氏之青毡以为旧物。认岭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区别。乃作五字颂。颂五章。览者知其理事相融灯有所属。属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显华严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马氏奏赐紫署宝闻大师。梁开平中也。劲续宝林传盖录贞元已后禅门祖祖相继源脉者也。别著南岳高僧传。未知卷数。亦一代禅宗达士文采可观。后终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难辄区分。劲公志鉴灯若遗物重获归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归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龟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闻大师惟劲。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缯纩。惟坏衲度寒暑。时谓头陀焉。初参雪峰。深入渊奥。复问法玄沙之席。心印符会。一日谓鉴上座曰。闻汝注楞严经。是否。曰不敢。师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请师鉴。师乃扬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镜灯一座。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师睹之。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佛佛罗光之像。因叹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何以创焉。乃著五字颂五章。览者悟理事相融。后终南岳。师著述。有宝林传四卷。纪贞元后。禅门继踵源流。又制七言觉地颂。广明诸教缘起。又著南岳高僧传。皆流传于世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陀,宋初南城(今属江西)人(《重刻麻姑山志》卷二)。生平不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阿标头陀者,洱海人,未知姓氏。尝以《心经》“无智亦无得”义,问皎渊。渊为开示法要,昕夕勤究,罔敢懈息。时段氏王为水目建寺,阿标为工匠都养,日则奔走勤劳,夜则系绳寺梁,逐获灵通。常挈筐入市,日行二三百里,食顷便至。人窃窥之,但见闭户默坐,置筐于前,诸物自盈,见者喧传。阿标立化,世称水目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