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4,分126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四阿含经
阿含时
阿含正行经
长阿含十报法经
杂阿含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部
阿尾舍
阿尾奢法
阿尾奢法经
阿判那
阿折罗
阿没㗚睹
阿那含
佛类词典(续上)
阿含四阿含经
阿含时
阿含正行经
长阿含十报法经
杂阿含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部
阿尾舍
阿尾奢法
阿尾奢法经
阿判那
阿折罗
阿没㗚睹
阿那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四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之小乘经分类为四部,一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搜集法门之数者。二长阿含经,二十二卷,集长经文者。三中阿含经,六十卷,集不短不长之经文者。四杂阿含经,五十卷,混集前三者。四部之名,因经文之体裁而名。
(经名)一切之小乘经分类为四部,一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搜集法门之数者。二长阿含经,二十二卷,集长经文者。三中阿含经,六十卷,集不短不长之经文者。四杂阿含经,五十卷,混集前三者。四部之名,因经文之体裁而名。
阿含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于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佛学常见辞汇】
五教之一,即佛成道之后十二年间在鹿野苑宣讲阿含经的时期。
(术语)教相判释五时之一。世尊说阿含经之时。又名鹿苑时。以于鹿野苑说此故也。佛成道后十二年间之名。大藏经中四阿含之外,或冠阿含之名,或立别题之小乘经甚多,皆为阿含之别出及其部类,故一切小乘部之经典,总名阿含经。
【佛学常见辞汇】
五教之一,即佛成道之后十二年间在鹿野苑宣讲阿含经的时期。
阿含正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又说十二因缘持五戒等。
(经名)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又说十二因缘持五戒等。
长阿含十报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长阿含中之十上经同本异译。十种法说于增一。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长阿含中之十上经同本异译。十种法说于增一。
杂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杂阿含本经中之撮要别译。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阿含经或五阿含经之一。杂集不摄于其馀之阿含经者。宋求那跋陀罗译。五十卷。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失译。杂阿含经一卷,失译皆自大部中撮要别择者。梵Sam%yukta%gama。
(经名)一卷,失译。杂阿含本经中之撮要别译。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阿含经或五阿含经之一。杂集不摄于其馀之阿含经者。宋求那跋陀罗译。五十卷。此外有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失译。杂阿含经一卷,失译皆自大部中撮要别择者。梵Sam%yukta%gama。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阿含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属于阿含之部门也。原为佛说之总称,后大乘经兴,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总名为小乘,遂为小乘经之异名。北方佛教谓长中杂增一为四阿含,四阿含及属于此者,总称为阿含部。南方所传者,于四阿含之外,称小乘杂部为屈陀迦阿含,是为五阿含。至元录六出一百十一部,三百三十七卷。注曰:「重单合译,阿含部类支派别行,并编于此。」明藏目录举称为小乘阿含部者一百三十七部。又南方所传之巴利圣典,于四阿含经外,现存屈陀迦阿含十五部。
【佛学常见辞汇】
属于阿含的部门。
(术语)属于阿含之部门也。原为佛说之总称,后大乘经兴,举凡有阿含之经名者,总名为小乘,遂为小乘经之异名。北方佛教谓长中杂增一为四阿含,四阿含及属于此者,总称为阿含部。南方所传者,于四阿含之外,称小乘杂部为屈陀迦阿含,是为五阿含。至元录六出一百十一部,三百三十七卷。注曰:「重单合译,阿含部类支派别行,并编于此。」明藏目录举称为小乘阿含部者一百三十七部。又南方所传之巴利圣典,于四阿含经外,现存屈陀迦阿含十五部。
【佛学常见辞汇】
属于阿含的部门。
阿尾舍
【佛学大辞典】
(修法)A^ves%a,又作阿尾奢。为托人之法。修验者,摄取鬼魅及病鬼使附托于童男女,问病之轻重,命之长短,一切之灾祥,以除疾禳祅者名曰阿比舍法。译曰遍入。谓请降天神摄取鬼魅。令遍入于童男女之支体也。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曰:「时摩醯首罗告那罗延言:汝当谛听。(中略)若欲知未来事者,当拣择四五童男或童女,可年七八岁,身上无瘢痕靥记,慧聪灵利。先令一七日服素食,要须吉日沐浴,遍身涂香,著净衣。口含龙脑豆蔻,持诵者面向东坐,身前以白檀香涂一小檀,可一肘量。令童女等立檀上。(中略)取安息香,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烧令童女薰手。又取赤华加持七遍,安童女掌,便以手掩面。则持诵者结印诵言,应诵七遍。则彼童女战动,当知圣者入身,必速应验未来善恶一切灾祥事。」瑜祇经曰:「若加持男女,能令阿尾舍,三世三界事,尽能知休咎。」
(修法)A^ves%a,又作阿尾奢。为托人之法。修验者,摄取鬼魅及病鬼使附托于童男女,问病之轻重,命之长短,一切之灾祥,以除疾禳祅者名曰阿比舍法。译曰遍入。谓请降天神摄取鬼魅。令遍入于童男女之支体也。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曰:「时摩醯首罗告那罗延言:汝当谛听。(中略)若欲知未来事者,当拣择四五童男或童女,可年七八岁,身上无瘢痕靥记,慧聪灵利。先令一七日服素食,要须吉日沐浴,遍身涂香,著净衣。口含龙脑豆蔻,持诵者面向东坐,身前以白檀香涂一小檀,可一肘量。令童女等立檀上。(中略)取安息香,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烧令童女薰手。又取赤华加持七遍,安童女掌,便以手掩面。则持诵者结印诵言,应诵七遍。则彼童女战动,当知圣者入身,必速应验未来善恶一切灾祥事。」瑜祇经曰:「若加持男女,能令阿尾舍,三世三界事,尽能知休咎。」
阿尾奢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阿尾舍)。
(修法)(参见:阿尾舍)。
阿尾奢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速疾立验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一卷。
(经名)速疾立验摩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一卷。
阿判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衣名。阿毗昙经下曰:「阿判那者,库麻杂吉贝衣也。」(参见:刍摩)。梵A^vapana。
(衣服)衣名。阿毗昙经下曰:「阿判那者,库麻杂吉贝衣也。」(参见:刍摩)。梵A^vapana。
阿折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A^ca%ra,罗汉名。译言所行。见西域记十。
(人名)A^ca%ra,罗汉名。译言所行。见西域记十。
阿没㗚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译曰甘露。见大日经疏十三,(参见:阿密哩多)
(术语)译曰甘露。见大日经疏十三,(参见:阿密哩多)
阿密哩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Amr!ta,又作阿阿密多,阿密哩帝。译曰甘露。真言修行抄三曰:「阿密哩帝,此云甘露也。」
(术语)Amr!ta,又作阿阿密多,阿密哩帝。译曰甘露。真言修行抄三曰:「阿密哩帝,此云甘露也。」
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