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阿难(阿難) 拼音:ā nán
人名。阿难陀的略称,意译庆喜。传说是斛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侍从释迦牟尼二十五年,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
《漢語大詞典》:阿那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选·张衡〈南都赋〉》:“阿那蓊茸,风靡云披。” 李善 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题〈折花美人图〉》诗:“高髻阿那长袖垂,玉釵彷彿挂罗衣。”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身娇阿那,非关 石尉 之珠;颊薄分明,略比 萧宫 之醉。”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选·王褒〈洞箫赋〉》:“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注:“阿那腲腇,舒迟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於南北,兰芝阿那於东西。” 张载 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国 魏 曹植 《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4). 唐 代乐曲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 留赏 山公 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云:‘ 楚 水 巴山 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萝。’《阿那》、《紇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 诗言变梵唄为艷歌, 刘禹锡 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紇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选·王褒〈洞箫赋〉》:“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注:“阿那腲腇,舒迟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於南北,兰芝阿那於东西。” 张载 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国 魏 曹植 《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4). 唐 代乐曲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 留赏 山公 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云:‘ 楚 水 巴山 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萝。’《阿那》、《紇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 诗言变梵唄为艷歌, 刘禹锡 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紇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漢語大詞典》:阿弥(阿彌)
见“ 阿弥陀佛 ”。
《國語辭典》:阿弥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胡语。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著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也称为「无量寿佛」。
《漢語大詞典》:东阿(東阿)
(1).指 三国 魏 曹植 。 植 曾封为 东阿王 ,故称。《文选·左思〈魏都赋〉》:“勇若 任城 ,才若 东阿 ,抗旍则威噞秋霜,摛翰则华纵春葩。” 刘逵 注:“ 彰 后为 任城王 , 植 为 东阿王 。”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夜合花》:“ 东阿 才费, 文园 渴剧,端为卿卿。”
(2).东隅。《宋书·后废帝纪》:“晚至 新安寺 就 曇度道人 饮酒。醉,夕扶还於 仁寿殿 东阿毡幄中卧。”
(3).指阿胶。中药阿胶以产于 东阿县 (今属 山东省 )者为贵,因以代称。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王文诰 注:“《本草》: 陶隐居 云:阿胶出 东阿 ,其用皮有老少,则胶有清浊。”
(2).东隅。《宋书·后废帝纪》:“晚至 新安寺 就 曇度道人 饮酒。醉,夕扶还於 仁寿殿 东阿毡幄中卧。”
(3).指阿胶。中药阿胶以产于 东阿县 (今属 山东省 )者为贵,因以代称。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王文诰 注:“《本草》: 陶隐居 云:阿胶出 东阿 ,其用皮有老少,则胶有清浊。”
《漢語大詞典》:阿罗(阿羅)
见“ 阿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