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那含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无量寿经下曰:「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佛学常见辞汇】
贝阿那含条。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无量寿经下曰:「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佛学常见辞汇】
贝阿那含条。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阿那含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为四向中之第三向。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术语)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为四向中之第三向。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
呵雕阿那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赞呵雕优婆塞八事。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赞呵雕优婆塞八事。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阿那含塔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