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真人 拼音:zhēn rén
1.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道士。《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金瓶梅》第一二回:「有一孙真人,摆著筵席请人,却教座下老虎去请。」
2.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虬髯客传》:「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馀,将帅而已。」《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
3.史前时代的人类,由体质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现代人之间的猿人,进化至形态接近现代人的人类,称为「真人」。以在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人」最著名。
2.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虬髯客传》:「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馀,将帅而已。」《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
3.史前时代的人类,由体质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现代人之间的猿人,进化至形态接近现代人的人类,称为「真人」。以在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人」最著名。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七种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馀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馀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十六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十六罗汉也。(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住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三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三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于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遇世间设大施无遮会时,即同诸眷属,蔽隐圣仪,同于凡流,密受供养,令施者得胜果报,饶益有情,是为十六大阿罗汉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六通者,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也。)
〔一、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梵语宾度罗,华言不动,字也;梵语跋啰惰阇,华言捷疾,姓也。此尊者与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耶尼洲。(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
〔二、迦诺迦伐蹉尊者〕,梵语迦诺迦伐蹉(无翻),此尊者与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三、迦诺迦跋釐惰阇尊者〕,梵语迦诺迦跋釐惰阇(无翻),此尊者与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
〔四、苏频陀尊者〕,梵语苏频陀(无翻),此尊者与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五、诺讵罗尊者〕,梵语诺讵罗,华言鼠狼山,此尊者与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梵语赡部,亦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跋陀罗尊者〕,梵语跋陀罗,华言好贤,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七、迦哩迦尊者〕,梵语迦哩迦(无翻),此尊者与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梵语伐阇罗弗多罗(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
〔九、戍博迦尊者〕,梵语戍博迦(无翻),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十、半托迦尊者〕,梵语半托迦(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
〔十一、啰怙罗尊者〕,梵语啰怙罗,华言执日,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
〔十二、那伽犀那尊者〕,梵语那伽犀那(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十三、因揭陀尊者〕,梵语因揭陀(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十四、伐那婆斯尊者〕,梵语伐那婆斯(无翻),此尊者与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十五、阿氏多尊者〕,梵语阿氏多(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梵语注荼半托迦(无翻),此尊者与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名数)即十六罗汉也。(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住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三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三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于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遇世间设大施无遮会时,即同诸眷属,蔽隐圣仪,同于凡流,密受供养,令施者得胜果报,饶益有情,是为十六大阿罗汉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六通者,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也。)
〔一、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梵语宾度罗,华言不动,字也;梵语跋啰惰阇,华言捷疾,姓也。此尊者与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耶尼洲。(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
〔二、迦诺迦伐蹉尊者〕,梵语迦诺迦伐蹉(无翻),此尊者与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三、迦诺迦跋釐惰阇尊者〕,梵语迦诺迦跋釐惰阇(无翻),此尊者与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
〔四、苏频陀尊者〕,梵语苏频陀(无翻),此尊者与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五、诺讵罗尊者〕,梵语诺讵罗,华言鼠狼山,此尊者与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梵语赡部,亦云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跋陀罗尊者〕,梵语跋陀罗,华言好贤,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七、迦哩迦尊者〕,梵语迦哩迦(无翻),此尊者与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梵语伐阇罗弗多罗(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
〔九、戍博迦尊者〕,梵语戍博迦(无翻),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十、半托迦尊者〕,梵语半托迦(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
〔十一、啰怙罗尊者〕,梵语啰怙罗,华言执日,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
〔十二、那伽犀那尊者〕,梵语那伽犀那(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十三、因揭陀尊者〕,梵语因揭陀(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十四、伐那婆斯尊者〕,梵语伐那婆斯(无翻),此尊者与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十五、阿氏多尊者〕,梵语阿氏多(无翻),此尊者与一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梵语注荼半托迦(无翻),此尊者与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不动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阿罗汉中根性最利,而不为烦恼所动乱者。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阿罗汉中根性最利,而不为烦恼所动乱者。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名数)(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