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阿罗汉三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阿罗汉所应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佛地,是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杀阿罗汉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住法阿罗汉
【三藏法数】
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不动法阿罗汉
【三藏法数】
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弑阿罗汉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也。又名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即当恭敬供养,以种其福,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堕无间狱,求出无期。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也。又名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即当恭敬供养,以种其福,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堕无间狱,求出无期。
阿罗汉塔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又云应供。谓三界生死已断,故名无生。以其烦恼已尽,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名应供。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又云应供。谓三界生死已断,故名无生。以其烦恼已尽,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名应供。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难胜地寄阿罗汉乘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故云难胜地寄阿罗汉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亦云无生。谓五地菩萨,观于四谛之行既终,同于四果阿罗汉,故云难胜地寄阿罗汉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