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阴威(陰威)
(1).犹神威。《宋史·乐志十一》:“相予阴威,厥功浩浩。”
(2).谓阴气浓厚。 宋 苏轼 《凤翔太白山祈雨文》:“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合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
(3).菊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 三国 魏 吴普 《本草经》:“菊……一名阴威。”
《漢語大詞典》:盛阴(盛陰)
旺盛的阴气。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有时菑,阴不堪阳” 晋 杜预 注:“时菑,无冰也。盛阴用事而温无冰,是阴不胜阳,地气发洩。”
分類:旺盛阴气
《漢語大詞典》:损气(損氣)
(1).阴气,秋日肃杀之气。《淮南子·时则训》:“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 高诱 注:“损气,阴气。”
(2).谓有损元气。 宋 苏轼 《临江仙·冬日即事》词:“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宋 陆游 《新秋》诗:“问囚损气嗟谁念,学道刳心恐已迟。”
《漢語大詞典》:阴至(陰至)
阴气极盛。国语·越语上:“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韦昭 注:“至谓极也。”
分類:阴气极盛
《漢語大詞典》:阴淫(陰淫)
(1).阴气过分。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杜预 注:“寒过则为冷。”
(2).淫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荆 、 吴 、 郑 、 衞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案衍之音。”《元典章·刑部三·不道》:“外据南方阴淫之地似此淫祀极多,亦合通行禁止。”
《漢語大詞典》:龙沈(龍沈)
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沉”谓阳气潜藏。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龙沉剧煮鳞,牛喘甚焚角。”按,此谓阳气将藏而阴气来临。
《漢語大詞典》:一阴生(一陰生)
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易·复》“后不省方” 唐 孔颖达 疏:“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復於静也。” 唐 权德舆 《夏至日作》诗:“寄言赫羲景,今日一阴生。” 唐 白居易 《思归》诗:“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漢語大詞典》:余阴(餘陰)
(1).大的树阴或被其他物体遮住阳光所成的阴影。 唐 韩愈 《海水》诗:“一木有餘阴,一泉有餘泽。” 唐 李咸用 《庐山》诗:“餘阴舖 楚 甸,一柱表 吴 门。”
(2).残存的阴气、寒气。 宋 沈遘 《杂还贺正》之一:“方餘阴之退伏,宜吉士之亨嘉。”
《漢語大詞典》:隆阴(隆陰)
隆烈的阴气。指严寒。晋书·郭璞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 宋 欧阳修 《秋怀二首寄圣俞》之一:“隆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
分類:阴气严寒
《漢語大詞典》:绝阴(絶陰)
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见《协纪辨方书·义例二》
《漢語大詞典》:阴负(陰負)
阴气败退。谓冬令的气候不能处于主宰的地位。逸周书·时训:“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化为蜃,水不冰,是谓阴负;地不冻,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
《漢語大詞典》:责阴(責陰)
克除阴气。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至建巳之月为纯乾,亡阴爻,而阴侵阳,为灾重,故伐鼓用币,责阴之礼。”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日食必救之何?阴侵阳也。鼓用牲于社,社者众阴之主。以朱丝縈之,鸣鼓攻之,以阳责阴也。”
分類:除阴阴气
《漢語大詞典》:薄气(薄氣)
(1).谓阴气相搏。《淮南子·原道训》:“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瘖,惊怖为狂。”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巔疾,搏阴则为瘖。”
(2).方言。气量小。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事,才组织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又嫌麻烦。”
《漢語大詞典》:屯慝
指阴惨之气。慝,阴气。 北周 庾信 《拟咏怀》诗之十三:“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
分類:阴气
《漢語大詞典》:阳回节(陽回節)
冬至节的别称。冬至节阴气尽而阳气始回,故称。 明 何景明 《冬至》诗:“病来又见阳回节,鸣玉何由拜紫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