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半阴(半陰)
(1).未全阴暗。 南朝 梁 沈约 《登玄畅楼》诗:“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唐 孔德绍 《夜宿荒村》诗:“风度谷餘响,月斜山半阴。”
(2).谓天气多云。 唐 刘禹锡 《洛中早春赠乐天》诗:“漠漠復靄靄,半晴将半阴。”
《國語辭典》:阴沉(陰沉)  拼音:yīn chén
1.天色阴暗沉郁。如:「天色阴沉欲雨,还是带把伞吧!」
2.性格阴郁深沉,难以开朗坦诚。如:「他性格阴沉,常令人觉得高深莫测。」
《漢語大詞典》:冥迷
(1).阴暗迷茫。 宋 史达祖 《绮罗香·春雨》词:“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明 徐渭 《雨》诗:“一雨连秋夏,无朝不冥迷。” 清 纳兰性德 《一络索·雪》词:“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迭者难分,似五里濛濛雾。”
(2).迷糊。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神智恍惚。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臣昨承君命而趋走,遽罹家祸之悲伤。当其冥迷,仍復顾省。”
《漢語大詞典》:尘翳(塵翳)
(1).被灰尘遮掩。比喻受蒙蔽。楚辞·七谏·沉江“ 高阳 无故而委尘兮, 唐 虞 点灼而毁议” 汉 王逸 注:“委尘,坋尘也。言帝 顓頊 圣明克让,然无故尘翳。”
(2).喻笼罩着凄凉阴暗的气氛。 明徐复祚《红梨记·脱禁》:“百年事不胜痛悲, 乐游原 霎时尘翳。”
(3).犹尘垢。 宋 苏辙 《祭文与可学士文》:“晚岁好道,耽悦至理,洗濯尘翳,湛然不起。”
《国语辞典》:昏暗  拼音:hūn àn
阴暗不明。《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英烈传》第四二回:「上面都是顽石生成,止有一个洞口,倒影天光,便不十分昏暗。」
分类:昏暗阴暗
《国语辞典》:变阴(变阴)  拼音:biàn yīn
天气由晴朗转成阴暗欲雨的样子。如:「看看天气似乎要变阴了。」
《國語辭典》:晦昧  拼音:huì mèi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漢語大詞典》:暗虫(暗蟲)
指生活在阴暗地方的蟋蟀之类昆虫。 唐 张仲素 《秋夜曲》:“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 白居易 《闻虫》诗:“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國語辭典》:混浊(混濁)  拼音:hùn zhuó
1.不清洁、不清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这种混浊不堪的,要算第六泉,那天下的清泉,屈他居第几呢?」也作「浑浊」。
2.比喻社会环境昏乱、黑暗。《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
《漢語大詞典》:窅窕
亦作“ 窅窱 ”。
(1).幽深貌;阴暗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参差水石瘦,窅窕房櫳深。”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庾园:“复道何逶迆,重门殊窅窱。”
(2).宛转曲折貌。 唐 韩愈 《岐山下》诗:“昔 周 有盛德,此鸟鸣高冈;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 林纾 《登泰山记》:“律以皴法,类 黄鹤山樵 ( 王蒙 ),细文麻起,迴復窅窱。”
(3).犹窈窕。指美女。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观鬭兽於虎圈,望窅窕於 披香 。”
《漢語大詞典》:曾阴(曾陰)
(1).重迭的阴云。艺文类聚卷三八引 晋 陆冲 《杂诗》之一:“洿泽无夷轨,重峦有曾阴。”《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落日 长沙 渚,曾阴万里生。” 李善 注:“曾,重也。 蔡邕 《月令章句》曰:‘阴者,密云也。’”
(2).比喻其阴暗。指极阴暗之处。 清 王夫之 《九昭》:“已矣夫!方将之不可念兮,聊息乎长夜之曾阴。”
《國語辭典》:阴湿(陰溼)  拼音:yīn shī
阴暗潮湿。如:「蕨类植物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國語辭典》:阴冷(陰冷)  拼音:yīn lěng
1.气候阴沉且寒冷。如:「外边阴冷。出去时,记得套件外衣!」
2.脸色阴沉且冷酷。
《國語辭典》:阴影(陰影)  拼音:yīn yǐng
1.阴暗的影子。如日光、月光、灯光下的人影及一切物影。
2.比喻心中的郁结。如:「那次意外事件,使他心中蒙上一层阴影。」
《漢語大詞典》:死气(死氣)
阴暗沉闷的空气。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居无近絶溪、羣冢、狐虫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这屋子里的死气,他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