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摘花  拼音:zhāi huā
1.摘取花朵。如:「我们要爱护植物,不可随便摘花。」
2.为防止植物结果过多,致结果不良或互争养分,而预先以人为的方式去除部分花朵。
《國語辭典》:避免  拼音:bì miǎn
设法不使发生。如:「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发生危险。」
《高级汉语词典》:糊名
糊盖试卷上的姓名
《漢語大詞典》:称提(稱提)
南宋 时为防止纸币(交子和会子)贬值而采取的一种金融措施。即朝廷及时以金属币收兑跌价的纸币,限制纸币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的界限以及按期调换等等,以维持纸币的购买力。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若要称提得所,义理均平,当使铁钱之过 江 南,亦如铜钱之过 江 北,皆有兑换之处,两无废弃之虞。”
《漢語大詞典》:防川
(1).制止洪水的泛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宋书·袁豹传》:“譬犹修隄以防川,忘渊丘之改易,胶柱於昔弦,忽宫商之乖调。”
(2).泛指防止水患。 唐 杜甫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诗:“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國語辭典》:封弥(封彌)  拼音:fēng mí
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也称为「弥封」。
《漢語大詞典》:海漫
紧接在护坦下游防止河床被冲刷的设施。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山既长,砖石之砌其上者渐次迸开,海漫裂缝,雨水浸入,无不坍塌。”
《漢語大詞典》:镇遏(鎮遏)
(1).平定;制止。宋书·刘锺传:“ 冶亭 羣盗数百夜袭 钟 垒,距击破之。时大军外讨,京邑扰惧, 钟 以不能镇遏,降号龙威将军。” 唐 颜真卿 《蒲州刺史谢上表》:“将以镇遏艰虞,导扬德泽,拜命之日,以荣为忧。”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二札子》:“不能建明大义,镇遏羣言。”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其大要在镇遏戎狄,使声息相近,动不得逞。”
(2).谓押运护送,防止抢劫。元史·兵志二:“﹝ 延祐 元年﹞枢密院官奏:‘中书省言, 江 浙 春运粮八十三万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开洋,前来 直沽 ,请预差军人镇遏。’詔依年例,调军一千名,命右卫副都指挥使 伯颜 往镇遏之。”
《國語辭典》:灭口(滅口)  拼音:miè kǒu
1.防人泄漏秘密而杀之。《战国策。楚策四》:「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新唐书。卷一一二。列传。王义方》:「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
2.塞人之口,免得予人口实。《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荆轲》:「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漢語大詞典》:遏恶(遏惡)
(1).制裁、贬抑恶人或邪恶之事。《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 公子牙 卒。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为 季子 讳杀也。曷为为 季子 讳杀?季子之遏恶也。” 唐 梁肃 《〈独孤及集〉序》:“ 常州 之文,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2).防止邪恶之事的发生。《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國語辭典》:免却(免卻)  拼音:miǎn què
省掉。如:「这样一来,可以免却很多麻烦。」
分類:避免防止
《漢語大詞典》:署字
在文书上签名。因签名是为了防止作伪,字亦常为行草书,故亦名押字或画押。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案牘来时唯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元史·拜住传:“ 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押字:“集古録有 五代 时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
《國語辭典》:烟幕(煙幕)  拼音:yān mù
1.形容烟雾非常浓厚。如:「你看那边烟幕㳽漫,可能发生火灾了!」
2.比喻隐藏真相的言语或行为。如:「这话可信吗?我看八成是他伪装放出的烟幕吧!」
《国语辞典》:海堤  拼音:hǎi tí
建造在海岸的堤防,用以防止海潮及波浪对海岸或建筑地基的侵蚀及其他灾害。
《漢語大詞典》:防利
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 杨伯峻 注:“防利,谓知足而不贪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