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护碧纱
  
阇黎饭后钟
 
罩碧纱
 
斋后钟
 
未饭钟
 
碧纱笼诗
 
纱笼相后先
 
诗壁无纱
  
醉墨纱笼
 
纱笼素碧
 
闻钟过斋
 
斋竟鸣钟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王播〉~494~
唐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斋食。后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钟。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名皆以碧纱罩其诗。播继以二绝句曰:「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未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北梦琐言》卷三
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贫窭修进,常患口食不给,每听曾口寺斋钟动,辄诣谒餐,为寺僧所厌。自此乃斋后扣钟,冀其晚届而不逮食也。后入登台座,连出大镇,拜荆南节度,有诗《题曾口寺》云「曾遇黎饭后钟」,盖为此也。
《青箱杂记》卷六~60~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简释

护碧纱:喻名贵所题,为人重视、赏识。宋孙觌《再至》:“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饭后钟:指因贫穷而遭冷遇。宋苏轼《石塔寺》:“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典故
弹指兰阇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政事〉~75~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余嘉锡笺注引《朱子语类》百三十六曰:「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褒誉者也。」嘉锡案:兰奢当作兰阇,盖记者之误。然朱子不言所以为褒誉之义。王伯厚又以为即兰若。考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五云:「阿练若,或云阿兰若,或但云兰若,此土义译云寂静处,或云无诤地。所居不一,皆出聚落,一俱卢舍之外,远离喧噪,牛畜鸡犬之声寂静,安心修习禅定。」又二十一云:「阿兰若者,此翻为无诤声。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作义,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处,此中处者,即菩提场中是也。」释法云翻译名义集七云:「阿兰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慧琳、法云释兰若之义甚详,而不言及兰阇。伯厚谓兰阇即兰若,当别有所本。译音本无定字也。茂宏之意,盖赞美诸胡僧于宾客喧噪之地,而能寂静安心,如处菩提场中。然则己之未加沾接者,正恐扰其禅定耳。群胡意外得此褒誉,故皆大欢喜也。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324~
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尝有坐客二十馀人,逐一称赞,独不及一胡僧,并一临海人。二人皆不悦。导徐顾临海人曰:「自公之来,临海不复有人矣。」又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褒誉者也。于是二人亦悦。
《國語辭典》:阇黎(闍黎)  拼音:shé lí
「阿阇梨」的简称。参见「阿阇梨」条。《水浒传》第四五回:「是师兄海阇黎裴如海,一个老诚的和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虽是老和尚先开方便之门,争是小阇黎漫领菩萨之水。」
《漢語大詞典》:阇梨(闍梨)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分類:梵语高僧
《漢語大詞典》:阇梨(闍梨)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分類:梵语高僧
《高级汉语词典》:闉阇
瓮城的重门
《國語辭典》:闉阇(闉闍)  拼音:yīn dū
城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漢語大詞典》:耆阇(耆闍)
耆闍崛山 的简称。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赋谢》:“旄牛徼外 乌斯藏 ,传是 耆闍 古灵隩。”参见“ 耆闍崛山 ”。
《漢語大詞典》:耆阇崛山(耆闍崛山)
梵语的译音,又译为 灵鹫山 、 灵鸟山 、 灵鸟顶山 。在中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东北,为 释迦牟尼 说法之地。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域记》:“ 耆闍崛山 在 阿耨达 王舍城 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峯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鷲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 耆闍崛山 。胡语‘耆闍’,鷲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正言 姞栗陀罗矩吒山 ,此译云 鷲臺 ,又云 鷲峯 ,言此山既栖鷲鸟,又类高臺也。旧译云 鷲头 或云 灵鷲 者,一义也。”
《漢語大詞典》:阇维(闍維)
梵语。指人死后火化。 晋 法显 佛国记:“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闍维。”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 明 宋濂 《净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无旨禅师授公碑铭》:“龕留七日,颜貌不变。用闍维法从事,齿牙贯珠不坏。”
分類:梵语火化
《漢語大詞典》:阇婆(闍婆)
(1).见“ 闍婆婆达 ”。
(2).花名。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守在四夷》诗:“闍婆香似雪, 迴鶻 马如林。”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禁中纳凉》:“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薝卜等南花数百盆於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分類:花名
《漢語大詞典》:阇婆婆达(闍婆婆達)
亦称“ 闍婆达 ”。亦称“ 闍婆 ”。 古国名。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岛 ,或兼称这两岛。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 闍婆婆达国 , 元嘉 十二年,国王 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 遣使奉表。”南史·西南夷传引此文作“闍婆达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梵僧 菩萨胜 又言:‘ 闍婆国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宋史·外国传五·闍婆:“ 闍婆国 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 崑崙国 。”
分類:古国
《漢語大詞典》:兰阇(蘭闍)
亦作“ 兰奢 ”。 梵语或伊朗语译音。为褒赞之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竝加霑接,人人有説色。唯有 临海 一客姓 任 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 任 边云:‘君出, 临海 便无復人。’ 任 大喜説。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羣胡同笑,四坐竝懽。”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王导 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藵誉者也。”一说,即兰若。见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后人亦间有用之者。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盖今之沙门,虽身在兰闍,而情趣缨茀者,固如是耳。”参见“ 兰若 ”。
《國語辭典》:兰若(蘭若)  拼音:lán rě
寺院或空净闲静的地方。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唐。杜甫 谒真谛寺襌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偶涉一兰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漢語大詞典》:阿阇(阿闍)
见“ 阿闍黎 ”。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漢語大詞典》:阇王
佛家语。人名。阿阇世王的略称。又称“阇世”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國語辭典》:阿阇梨(阿闍梨)  拼音:ā shé lí
佛教用语。指能教授弟子法式,纠正弟子行为,并为其模范的人。为梵语ācārya的音译。意译为轨范师。《四分律》卷三四:「阿阇梨于弟子,当如儿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也译作「阿遮利那」。简称为「阇黎」。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漢語大詞典》:伐阇罗(伐闍羅)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國語辭典》:碧纱笼(碧紗籠)  拼音:bì shā lóng
唐王播少时孤贫,寄食于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寺僧憎恶播,常于饭后始鸣钟,待播至,饭已毕,播有感而发,遂题诗于寺壁。后播贵,旧地重游,见昔日所题诗,皆已用碧纱笼罩,因又题:「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典出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后比喻因身分地位提高,连带诗文亦受重视。唐。张仁溥 题龙窝洞诗:「他日各为云外客,碧纱笼却又如何?」清。孔尚任《小忽雷》第二出:「留题处尽名登仕途,那讨个碧纱笼句到寒儒。」也作「拂绀纱」、「护碧纱」、「罩碧纱」、「纱碧笼」、「纱笼碧」、「纱笼壁」、「纱为笼」。
分類:灯罩
《漢語大詞典》:钟非饭(鐘非飯)
谓寺钟鸣时斋饭已毕。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 ,随僧斋飡。诸僧厌怠, 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 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 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黎饭后鐘。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宋 苏轼 《石塔寺》诗:“虽知灯是火,不悟鐘非饭。”
分類:斋饭
《國語辭典》:饭后钟(飯後鐘)  拼音:fàn hòu zhōng
唐代王播贵显后,回忆微贱时寄食僧寺,为诸僧所厌弃,闻钟而往,常已过吃饭时的故事。见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