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阁 → 閤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3—后18 【介绍】: 姓一作杨。西汉蜀郡成都人,字子云。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后仕于王莽,为大夫。校书天禄阁。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
全汉文·卷五十一
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阳朔中,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荐待诏,除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篡位,转大中大夫,天凤五年卒,年七十一。有《方言》十三卷,《训纂》一卷,《蜀王本纪》一卷,《法言》十三卷,《太玄经》九卷,《琴清英》一卷,集五卷。
汜阁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全后汉文·卷八十四
阁,师事康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萧远。性耿直,不能和俗。著《游山九吟》,为魏明帝所重。为寻阳长,有善政。病卒。有《运命论》。
全三国文·卷四十三
康字萧远,中山人。明帝时为寻阳长,后封阁阳侯,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鄜之内部人。性质朴。有操守。然于竺坟鲁诰。无所治习。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从得石趺一于涧底。且远望其旁。有卧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则固像也。虽相好完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顶。高馀三丈。明即率众扶举。莫能胜。时武帝已崩。天元嗣历。明因秉炉祝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希现威灵。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径趋石趺。卓然而立。见者骇叹。有司以其事闻。上大喜为复教。仍改年为大象。以纪其瑞。诏复以其地构寺。额大像。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荆州长沙寺像。高齐定州之观音像。及高王经。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僧护石像。皆灵验莫测。兹因略述。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盖以其状言也。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游历西。域。会有微疾。心思乡里粳稻饭。投一伽蓝。主人款遇殊勤至。为敕沙弥。取粳饭以进。顾沙弥。踵血犹湿。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而犬啮之。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岂亦常僧可能哉。后东还。访苍鹰于彭城。入门见血涂阖上。问之则曰。某年月日尝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啮之尔。计其年月。不小误。显谓苍鹰曰。此罗汉圣僧血。谨护之勿去也。于是苍鹰。即其宅创寺。以忏咎。求像于扬都。方济江。舟倾侧欲覆。忽有二骨长丈许。随流腾入舟中。遂济无挠。及岸视之。则龙齿也。卒输之官府。未几。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初苍鹰偶憩林树间。僧持像至云。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苍鹰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径六寸。紫色八觚。内外映彻。而如来菩萨。浮图伽蓝。天人山海。帐盖床座。三涂苦趣。变现不一。或前后相类。或每楞不同。隐显靡恒。岂得而槩论哉。梁大清中。天竺沙门。奉以入贡。会侯景之乱。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隋开皇十年。炀帝以晋王镇淮海。遣使王延寿。取之。王宝玩特甚。遇有他役。则函之以自随。入登储贰。藏于曲池日严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年。归崇义寺。贞观六年。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东晋沙门道安。于宁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严饰既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而像独步趋万山。恢率众迎还其寺。而夕复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诏于建兴苑。铸金铜趺。以承之。高六尺。广一丈。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晋太元间。现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谓非类。以刀击之。且视则像有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养讫。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火。堂塔并尽。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元魏孙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观音像谨。天平中。应募定州。为劫盗所妄指。逮系京狱。困拷掠诬伏。且即刑。敬德夜坐狱中。泣誓曰。被枉如此。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今幸偿毕。则愿代受一切众生。枉屈祸也。既而假寐。一沙门见梦曰。观音救生经。皆诸佛名。卿能诵满千过者。可免死厄。复教诵数过。敬德既寤。无所遗忘。竟诵不辍口。比明满百过。顷焉牵赴市。且行且诵。仅千过。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肤体无小损。丞相欢闻而异之。遽奏免其罪。诏传其经于世。敬德既归防。徐视其像。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而后灭。此记书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开府长孙哲。镇荆州。太原王乘副之。哲性凶暴。甫视事。先令毁像。众进谏则愈益怒。胥卒奔走从命。谩以绳系像颈。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动。哲谓其弗力。杖监者百。复挽如故。犹不动。乃益人至五百。始踣。声震地撼。人物骇慄。哲独喜跃不自胜。亟命镕冶。唱快。遽驰马。往报太原公。忽堕马。伤败肢骨。失音直视。至夜而卒。验其所记年月。若合符节。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具如前传。亢阳之岁。必驾御辇。迎像入宫。上加油帔前导罗盖。僧众从后。初虽炎赫。像至中途。则每霶𩃰霢霂。生物濡洽矣。国家所赖。以有年也。陈祯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监堂。屡移向南。晨起视之。复西向。事闻。诏迎入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是像戴七宝冠。珠玉饰之。重约百斤。复以锦冒加其上。翌旦则冠挂像手。而冒犹覆顶也。上使为戴冠覆冒。如常时。因膜拜以祷之曰。苟国家有不祥者。宜再脱冠。明起视之复然。隋开皇九年陈亡。诏致像大内供养。上对之。每不敢坐。盖以像立故也。久之诏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像伟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图迁奉。明日像则南面。或疑人所为者。乃刹之北面。而扄鐍其户。且视之。像面南如昨。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礼敬者五十年。侯景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诛景。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犹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龛。宿卫宫阙。龛性贪悍。欲毁二像。铸金银铤。初殿周匝为阁道。号三休阁。而像顶正出阁上。龛遣数十人。登阁镵像顶。像并回顾。众惊悚。皆默瘖昏醉。龛随遍身青肿。如见击状。号呼数日。创烂而死。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临川王茜。入承大统。方治葬具。造辒辌车。时以国用窘乏。诏取像殿宝帐。珩佩珠玉。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而云气滃郁。拥殿内外交暗。其馀方所。霁景明朗。观者四合。竞骇其异。而雨注电射。烟焰歘涨。众见殿像腾举。高薄霄汉。渐远渐微。焂然而没。顷之云敛雨过。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高齐时造长丈八。始护发愿为之。然未得石。会于寺北谷中。见石仆地。约如其数。顾工营治。涉期而仅了面腹。以背著地。势未易。具众力翻之。卒莫之动。明日石忽自转。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师之破齐也。像先流汗。晋州陷。尽火诸寺。像独完美。虽饶人牛力。终不仆。寻有僧周。垒瓦木土堑。以营护之。须臾失僧所在。或以木折像二指。见梦于人曰。吾指痛。且而续其指。开皇十年。盗归像殿幡盖云。夜每梦。丈八人责让之。已上并戴旌异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俗姓姜。鄜州内部人。住既山栖。立性淳素。言令质朴叙悟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随鄙俗。虽不闲明经诰。然履操贞梗。有声时俗。因游邑落往还山谷。见一陭岸屡有异光。怪而寻讨上下循扰。乃见涧底石跌一枚。其状高大。远望岸侧卧石如像。半现于外。遂加功发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纯如铁磺。不加錾琢宛然圆具。举高三丈馀。时周武已崩。天元嗣历。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顾问古老无知来者。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应现之来故在斯矣。即召四远同时拖举。事力既竭全无胜致。明乃执炉誓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者。希现威灵得遂情愿。适发言已。像乃忽然轻举。从山直下径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众惊嗟得未曾有。因以奏闻。帝用为嘉瑞也。乃改元为大像焉。自尔佛教渐弘。明之力也。又寻下敕。以其所住为大像寺。今所谓显际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时值阴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寺尽报修奉。大感物心。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余以为兴福之来。事有机会。感见奇迹。其相弥隆。略引五三用开神理。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东晋沙门法显。厉节西天历观圣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显时遇疾心希乡饭。主人上坐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齧。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也。及随船还。故往彭城访吴苍鹰。具知由委。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显曰。此罗汉圣僧血也。当时见为取食。何期犬遂损耶。鹰闻忏咎。即舍宅为寺。自至扬都。广求经像。正济大江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有司观检。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鹰将像还至京。诏令模之。合造十躯。皆足下置字。新旧莫辩。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本末。恰至鹰取还得本像。乃还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请入北台。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弆。大隋开教还重兴世。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高一尺径六寸许。八楞紫色内外映彻。其源梁武太清中。有天竺僧赍来谒帝。会侯景作乱。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至开皇十年。炀帝作镇江海。广搜英异。文艺书记并委雠括。乃于杂传得影像记。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内供养。在蕃历任。每有行往函盛导前。初无宁舍。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不令外人瞻睹。武德七年。废入崇义。像随僧来。京邑道俗备得观仰。其中变现斯量难准。或佛塔形像。或贤圣天人。或山林帐盖。或三途苦趣。或前后见同。或俄顷转异。斯并目瞩而叙之。信业镜而非谬矣。贞观六年。下敕入内。外遂绝也。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严饰成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像乃行至万山。恢率道俗迎还本寺。复以其夕出住寺门。合境同嗟。具以闻奏。梁普通三年。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赞之。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晋太元年。此像现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传。形甚瑰异高于七尺。昔经夜行。人谓非类以刀击之。及旦往视乃金像也。刀所击处文现于外。梁高奉法情欲亲谒。虽加事力终无以致。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既达。夜忽放光似随使往。旦加延接还复留碍。重竭请祈方许从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续不绝。白黑欣庆。在殿供养。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末被火烧堂塔并尽。惟像居殿岿然独存。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及高王经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明旦将决。心既切至。泪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当是过去曾枉他来。愿偿债毕了。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承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德既放还。观在防时所造像项。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恸发乡邑。又昔弥天襄阳金像。更历晋宋迄于齐梁。屡感灵相。闻之前纪。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主秉。为荆州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性凶顽不信佛法。闻有此像先欲毁之。邑中士女被废僧尼。掩泪痛心无由救止。哲见钦崇弥至。瞋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殄。令百馀人以绳系项。牵挽不动。哲谓不用加力。便杖监事。人各一百牵之如故。铿然逾固。进三百人牵犹不动。哲怒弥盛。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慄。哲独喜勇。即遣镕毁之。都无惭惧。自又驰马欲报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地。失瘖直视。四支不胜。至夜而卒。道俗唱快。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计勘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动发物心。生灭之期世相难改。业理之致复何虚矣。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遵敬。具如前传。每有亢阳之岁。请像入宫。必乘御辇上加油帔。僧众从像以盖自遮。初虽炎赫洞天。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家国所幸。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至陈氏祯明年中。像面转西。直月监堂屡回正南。及至晨起还西如故。具以奏闻。敕延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饰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复加锦帽。经夜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加头上。帝闻之乃烧香祝曰。若必国有不祥。还脱冠也。仍以冠在顶。及至明晨脱挂如故。上下同惧莫恻其徵。及隋灭陈降。举朝露首面缚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乃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还如育王本像。送兴善寺。既达此寺。形相伟壮不会即机。遂置于北面。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众咸异焉。还送北面坚封门钥。明旦更看像还在南。佥皆愧悔谢其轻侮。即见在寺。图写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释侣。欣尚灵仪。造等身金银像二躯。于重云殿晨夕礼敬。五十许年初无替废。及侯景纂夺。犹在供养。太尉王僧辩。诛景江南。元帝渚宫复没。辩乃通款于齐。迎贞阳侯为帝。时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辩女婿杜龛。典卫宫阙。为性凶捍。不见后世。欲毁二像为金银挺。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项。二像忽然一时回顾。所遣众人失瘖如醉。不能自胜。杜龛即被打筑。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竞来打击略无休息。呻号数日洪烂而死。及梁运在陈。武帝崩背。兄子陈茜嗣膺大业。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将用送终。人力既丰四面齐至。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自馀方左白日开朗。百工闻怪同本看睹。须臾大雨横注。雷电震吼。烟张鸱吻火烈云中。流光布焰高下相涉。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烟火相扶歘然远逝。观者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后覆看故所。惟见柱础存焉。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近高齐日。沙门僧护。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雇匠营造。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地。以六具拗举之。如初不动。经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营讫移置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须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遂即补之。开皇十年。有盗像幡盖者。梦丈八人入室责之。贼遂惭怖悔而谢焉。其像现存。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然斯通感佛教备彰。但是福门无非灵应。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影覆异术经焚不灰。灵骨之放神光。密迹之兴弘护。其相大矣。具在前闻。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窭内无袒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是众相不可具纪。如上下诸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 【介绍】: 唐时南诏王。罗盛孙。姓蒙氏。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以破洱蛮功封云南王,赐名归义。乃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并五诏,尽有云南之地,又破吐蕃。二十七年,徙居太和城。天宝四载,遣其孙凤伽异入朝,授鸿胪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9 【介绍】: 唐时南诏国王。皮罗阁子。玄宗天宝七载嗣位。因屡受云南大守张虔陀之辱,天宝九载发兵杀虔陀。次年,鲜于仲通发剑南兵攻太和城,大败。自是阁罗凤北臣吐蕃。吐蕃封为“赞普钟(王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后杨国忠遣李宓将兵十余万又攻太和城,大败而归。阁罗凤乘机攻陷巂州,西降寻传、骠诸国,统一云南诸部。令王族子弟从郑回习汉文典籍。立碑于太和城,称《蒙国大诏碑》,又称《南诏德化碑》。

人物简介

简介
寻阁劝(778年-809年),一作新觉劝,异牟寻之子,南诏第四代国王,808年至809年在位,谥孝惠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工画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
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092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与叔。吕大钧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通六经,尤精于《》。以门荫入仕,后登进士第。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为讲官,未及用而卒。有《玉溪集》、《考古图》等。
全宋诗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时称芸阁先生,蓝田(今属陕西)人。大钧弟。学于张载、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如古人,可备劝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有《玉溪集》,已佚。事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世称芸阁先生,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大防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通六经,尤邃于礼。元祐初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备劝学。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著有《礼记传》十六卷(存)、《考古图》十卷(存)及《玉溪集》等。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8—1113 【介绍】: 宋孟州河阳人,字台卿。第进士。徽宗时历任宗正少卿、起居舍人、给事中、殿中监、翰林学士等职。蔡京免相,草制历数其过,词语遒拔,人多传诵。京复相,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经理有叙,去豪恶之为民害者,州以理闻。然初出守杭,思所以固宠,乞自领花石纲事,应奉由是滋炽。召拜兵部尚书兼侍读,复为翰林学士,未几卒。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张阁(一○六八——一一一三),字台卿,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第进士。崇宁初,由卫尉主簿擢祠部员外郎,俄徙吏部。迁宗正少卿、起居舍人,改显谟阁待制、提举崇福宫。拜给事中、殿中监,为翰林学士。蔡京免相,由太师致仕降太子少保致仕,阁当制,历数其过,时多传诵;政和初京复相,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召拜兵部尚书兼侍读,复为学士。政和三年卒,年四十六。有文集二十卷。见《咸淳临安志》卷四六,《宋史》卷三五三本传及卷二○八《艺文志》七。
黄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五九
黄阁,绍兴府诸暨(今浙江诸暨)人。绍兴二十四年登进士第。仕至军器监。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宋登科记考
黄闶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绍兴诸暨)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季南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乾道二年(1166)任徽州知州,4月8日到任。乾道三年(1167)8月17日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居温州永嘉,字几道。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官至主管进奏院。诗才高迈,自成一家,从其学者多知名。有《东阁吟稿》。
全宋诗
赵汝回,字几道,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太宗八世孙(《宋史》卷二二四《宗室世系》)。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历忠州判官(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理宗绍定四年(一二三一)为会昌军使(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七)。淳祐九年(一二四九)监澉水镇(《澉水志》卷下)。官终主管进奏院(《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二九)。有《东阁吟稿》等,已佚。 赵汝回诗,据《两宋名贤小集》、《江湖后集》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四一
赵汝回,字几道,号东阁,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宗八世孙。嘉定七年登进士第。宝庆二年为台州录事,官终主管进奏院。诗才高迈,著有《东阁吟稿》(存)。见所作《台州推官重建听事述》、《重建录事听石记序》,《宋诗纪事》卷八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0—1343 【介绍】: 元台州临海人,字敬仲,号丹丘生。依附怀王图帖睦尔(文宗)。文宗即位,授典瑞院都事,迁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死,流寓江南。博学能文,善楷书,工画墨竹,能以书法为之。又善鉴识鼎彝古器。
元诗选
九思,字敬仲,仙居人。以父谦荫补华亭尉,不就。在太学时,遇元文宗于潜邸。及即位,擢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赐牙章,得通禁署。宠顾日隆,言者见忌,因乘间乞补外自效。翼日,御史章入,文宗召九思谕曰:朕有意留卿而欲伸言路,已敕中书除外,卿其少避,俟朕宣卿。九思拜泣辞出,而中书竟格诏不行。未几,文宗崩。因流寓江南,至正乙巳,得暴疾卒,年五十四。敬仲自号丹丘生,又号五云阁吏。天历间,与虞、李诸公相唱和,及归老松江,时往来玉峰、吴阊,与玉山诸君宴游。玉山主人爱其诗,类编《草堂雅集》以敬仲压卷。称其宫词尤为得体,议者以为不在王建下。向来藏书家奉《草堂雅集》为秘宝,而兵燹之馀,独缺首卷。余尝以为恨。近者朱检讨竹垞偶于琴川毛氏得《草堂雅集》抄本一册,举以示余,阅之,乃首卷敬仲诗也。岂文人才士,其精光不能磨灭,片言只字,有鬼神阴相之,而使之聚于所好者与?因亟为付刊,并采入书画遗迹及杂志所见,附于卷末,都为一集云。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仲,天台人。由太学转官仕至奎章阁鉴书博士有丹丘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