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阁 → 閤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5,分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汜阁
李康(字 萧远 阁阳侯 )
僧明( 姜 号 三休阁、呼数日 )
苏味道(世称 苏李 )
皮罗阁(别称 蒙归义、皮逻阁 蒙 云南王 归义 )
阁罗凤(号 东帝 )
寻阁劝( 孝惠王 )
晁宗悫(字 世良 文庄 )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宋敏求(字 次道 )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吕大临(字 与叔 号 程门四先生、四先生 别称 芸阁先生 )
孔平仲(字 义甫、毅父 )
其它辞典
扬雄(世称 扬子云、扬子、莽大夫、杨子、扬执戟、杨执戟 别称 杨雄、投阁先生 杨 字 子云 )汜阁
李康(字 萧远 阁阳侯 )
僧明( 姜 号 三休阁、呼数日 )
苏味道(世称 苏李 )
皮罗阁(别称 蒙归义、皮逻阁 蒙 云南王 归义 )
阁罗凤(号 东帝 )
寻阁劝( 孝惠王 )
晁宗悫(字 世良 文庄 )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宋敏求(字 次道 )
王安石(世称 王荆公、拗相公 荆公、荆国公、舒国公、舒王 别称 獾郎 字 介甫 号 半山 文 )
吕大临(字 与叔 号 程门四先生、四先生 别称 芸阁先生 )
孔平仲(字 义甫、毅父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3—后18 【介绍】: 姓一作杨。西汉蜀郡成都人,字子云。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后仕于王莽,为大夫。校书天禄阁。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全汉文·卷五十一
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阳朔中,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荐待诏,除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篡位,转大中大夫,天凤五年卒,年七十一。有《方言》十三卷,《训纂》一卷,《蜀王本纪》一卷,《法言》十三卷,《太玄经》九卷,《琴清英》一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全后汉文·卷八十四
阁,师事康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萧远。性耿直,不能和俗。著《游山九吟》,为魏明帝所重。为寻阳长,有善政。病卒。有《运命论》。全三国文·卷四十三
康字萧远,中山人。明帝时为寻阳长,后封阁阳侯,有集二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鄜之内部人。性质朴。有操守。然于竺坟鲁诰。无所治习。而人知向慕。抵坊州。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从得石趺一于涧底。且远望其旁。有卧石如像者。土掩其半。就掘之则固像也。虽相好完美。而色正黑。自踵至顶。高馀三丈。明即率众扶举。莫能胜。时武帝已崩。天元嗣历。明因秉炉祝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希现威灵。得遂其愿。俄像起行。径趋石趺。卓然而立。见者骇叹。有司以其事闻。上大喜为复教。仍改年为大象。以纪其瑞。诏复以其地构寺。额大像。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荆州长沙寺像。高齐定州之观音像。及高王经。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僧护石像。皆灵验莫测。兹因略述。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盖以其状言也。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游历西。域。会有微疾。心思乡里粳稻饭。投一伽蓝。主人款遇殊勤至。为敕沙弥。取粳饭以进。顾沙弥。踵血犹湿。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而犬啮之。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岂亦常僧可能哉。后东还。访苍鹰于彭城。入门见血涂阖上。问之则曰。某年月日尝有僧。乞食至此。而犬啮之尔。计其年月。不小误。显谓苍鹰曰。此罗汉圣僧血。谨护之勿去也。于是苍鹰。即其宅创寺。以忏咎。求像于扬都。方济江。舟倾侧欲覆。忽有二骨长丈许。随流腾入舟中。遂济无挠。及岸视之。则龙齿也。卒输之官府。未几。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初苍鹰偶憩林树间。僧持像至云。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苍鹰曰。我身是也。僧忻然付之。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其石崇一尺。径六寸。紫色八觚。内外映彻。而如来菩萨。浮图伽蓝。天人山海。帐盖床座。三涂苦趣。变现不一。或前后相类。或每楞不同。隐显靡恒。岂得而槩论哉。梁大清中。天竺沙门。奉以入贡。会侯景之乱。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隋开皇十年。炀帝以晋王镇淮海。遣使王延寿。取之。王宝玩特甚。遇有他役。则函之以自随。入登储贰。藏于曲池日严寺。非外人所得瞻睹也。武德七年。归崇义寺。贞观六年。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东晋沙门道安。于宁康三年。八月八日造。明年季冬。严饰既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而像独步趋万山。恢率众迎还其寺。而夕复出。住寺外。梁普通三年。诏于建兴苑。铸金铜趺。以承之。高六尺。广一丈。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晋太元间。现于城北。高七尺。光相奇特。人有遇其夜行者。谓非类。以刀击之。且视则像有刀痕。梁祖命使。迎以供养讫。三日送同泰寺。后寺被火。堂塔并尽。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元魏孙敬德。防州人也。居家事观音像谨。天平中。应募定州。为劫盗所妄指。逮系京狱。困拷掠诬伏。且即刑。敬德夜坐狱中。泣誓曰。被枉如此。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今幸偿毕。则愿代受一切众生。枉屈祸也。既而假寐。一沙门见梦曰。观音救生经。皆诸佛名。卿能诵满千过者。可免死厄。复教诵数过。敬德既寤。无所遗忘。竟诵不辍口。比明满百过。顷焉牵赴市。且行且诵。仅千过。而刑者三折其刀。至三易刀。肤体无小损。丞相欢闻而异之。遽奏免其罪。诏传其经于世。敬德既归防。徐视其像。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子。越百八十年。而后灭。此记书之像腋下。倒垂衣褶中。周武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开府长孙哲。镇荆州。太原王乘副之。哲性凶暴。甫视事。先令毁像。众进谏则愈益怒。胥卒奔走从命。谩以绳系像颈。率百馀人挽之。像屹立不动。哲谓其弗力。杖监者百。复挽如故。犹不动。乃益人至五百。始踣。声震地撼。人物骇慄。哲独喜跃不自胜。亟命镕冶。唱快。遽驰马。往报太原公。忽堕马。伤败肢骨。失音直视。至夜而卒。验其所记年月。若合符节。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具如前传。亢阳之岁。必驾御辇。迎像入宫。上加油帔前导罗盖。僧众从后。初虽炎赫。像至中途。则每霶𩃰霢霂。生物濡洽矣。国家所赖。以有年也。陈祯明中。像忽西向。直月监堂。屡移向南。晨起视之。复西向。事闻。诏迎入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是像戴七宝冠。珠玉饰之。重约百斤。复以锦冒加其上。翌旦则冠挂像手。而冒犹覆顶也。上使为戴冠覆冒。如常时。因膜拜以祷之曰。苟国家有不祥者。宜再脱冠。明起视之复然。隋开皇九年陈亡。诏致像大内供养。上对之。每不敢坐。盖以像立故也。久之诏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像。其今有司造坐佛。如育王像者。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像伟特。所在莫能容。移置北面以图迁奉。明日像则南面。或疑人所为者。乃刹之北面。而扄鐍其户。且视之。像面南如昨。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奉之重云殿。晨夕礼敬者五十年。侯景之篡。太尉王僧辨既诛景。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犹豫未定。僧辨使女婿杜龛。宿卫宫阙。龛性贪悍。欲毁二像。铸金银铤。初殿周匝为阁道。号三休阁。而像顶正出阁上。龛遣数十人。登阁镵像顶。像并回顾。众惊悚。皆默瘖昏醉。龛随遍身青肿。如见击状。号呼数日。创烂而死。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临川王茜。入承大统。方治葬具。造辒辌车。时以国用窘乏。诏取像殿宝帐。珩佩珠玉。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而云气滃郁。拥殿内外交暗。其馀方所。霁景明朗。观者四合。竞骇其异。而雨注电射。烟焰歘涨。众见殿像腾举。高薄霄汉。渐远渐微。焂然而没。顷之云敛雨过。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高齐时造长丈八。始护发愿为之。然未得石。会于寺北谷中。见石仆地。约如其数。顾工营治。涉期而仅了面腹。以背著地。势未易。具众力翻之。卒莫之动。明日石忽自转。以就磨琢。及成。移置殿中。周师之破齐也。像先流汗。晋州陷。尽火诸寺。像独完美。虽饶人牛力。终不仆。寻有僧周。垒瓦木土堑。以营护之。须臾失僧所在。或以木折像二指。见梦于人曰。吾指痛。且而续其指。开皇十年。盗归像殿幡盖云。夜每梦。丈八人责让之。已上并戴旌异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俗姓姜。鄜州内部人。住既山栖。立性淳素。言令质朴叙悟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随鄙俗。虽不闲明经诰。然履操贞梗。有声时俗。因游邑落往还山谷。见一陭岸屡有异光。怪而寻讨上下循扰。乃见涧底石跌一枚。其状高大。远望岸侧卧石如像。半现于外。遂加功发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纯如铁磺。不加錾琢宛然圆具。举高三丈馀。时周武已崩。天元嗣历。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顾问古老无知来者。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应现之来故在斯矣。即召四远同时拖举。事力既竭全无胜致。明乃执炉誓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者。希现威灵得遂情愿。适发言已。像乃忽然轻举。从山直下径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众惊嗟得未曾有。因以奏闻。帝用为嘉瑞也。乃改元为大像焉。自尔佛教渐弘。明之力也。又寻下敕。以其所住为大像寺。今所谓显际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时值阴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寺尽报修奉。大感物心。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余以为兴福之来。事有机会。感见奇迹。其相弥隆。略引五三用开神理。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东晋沙门法显。厉节西天历观圣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显时遇疾心希乡饭。主人上坐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齧。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方悟寺僧并非常也。及随船还。故往彭城访吴苍鹰。具知由委。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显曰。此罗汉圣僧血也。当时见为取食。何期犬遂损耶。鹰闻忏咎。即舍宅为寺。自至扬都。广求经像。正济大江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奄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有司观检。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鹰将像还至京。诏令模之。合造十躯。皆足下置字。新旧莫辩。任鹰探取。像又降梦示其本末。恰至鹰取还得本像。乃还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请入北台。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弆。大隋开教还重兴世。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高一尺径六寸许。八楞紫色内外映彻。其源梁武太清中。有天竺僧赍来谒帝。会侯景作乱。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至开皇十年。炀帝作镇江海。广搜英异。文艺书记并委雠括。乃于杂传得影像记。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内供养。在蕃历任。每有行往函盛导前。初无宁舍。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不令外人瞻睹。武德七年。废入崇义。像随僧来。京邑道俗备得观仰。其中变现斯量难准。或佛塔形像。或贤圣天人。或山林帐盖。或三途苦趣。或前后见同。或俄顷转异。斯并目瞩而叙之。信业镜而非谬矣。贞观六年。下敕入内。外遂绝也。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严饰成就。刺史郗恢创莅此蕃。像乃行至万山。恢率道俗迎还本寺。复以其夕出住寺门。合境同嗟。具以闻奏。梁普通三年。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赞之。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晋太元年。此像现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传。形甚瑰异高于七尺。昔经夜行。人谓非类以刀击之。及旦往视乃金像也。刀所击处文现于外。梁高奉法情欲亲谒。虽加事力终无以致。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既达。夜忽放光似随使往。旦加延接还复留碍。重竭请祈方许从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路放光相续不绝。白黑欣庆。在殿供养。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末被火烧堂塔并尽。惟像居殿岿然独存。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及高王经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明旦将决。心既切至。泪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当是过去曾枉他来。愿偿债毕了。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承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德既放还。观在防时所造像项。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恸发乡邑。又昔弥天襄阳金像。更历晋宋迄于齐梁。屡感灵相。闻之前纪。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太原公主秉。为荆州副镇将。上开府长孙哲。志性凶顽不信佛法。闻有此像先欲毁之。邑中士女被废僧尼。掩泪痛心无由救止。哲见钦崇弥至。瞋怒弥盛。逼逐侍从。速令摧殄。令百馀人以绳系项。牵挽不动。哲谓不用加力。便杖监事。人各一百牵之如故。铿然逾固。进三百人牵犹不动。哲怒弥盛。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慄。哲独喜勇。即遣镕毁之。都无惭惧。自又驰马欲报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地。失瘖直视。四支不胜。至夜而卒。道俗唱快。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计勘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动发物心。生灭之期世相难改。业理之致复何虚矣。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遵敬。具如前传。每有亢阳之岁。请像入宫。必乘御辇上加油帔。僧众从像以盖自遮。初虽炎赫洞天。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家国所幸。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至陈氏祯明年中。像面转西。直月监堂屡回正南。及至晨起还西如故。具以奏闻。敕延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饰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复加锦帽。经夜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加头上。帝闻之乃烧香祝曰。若必国有不祥。还脱冠也。仍以冠在顶。及至明晨脱挂如故。上下同惧莫恻其徵。及隋灭陈降。举朝露首面缚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乃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还如育王本像。送兴善寺。既达此寺。形相伟壮不会即机。遂置于北面。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众咸异焉。还送北面坚封门钥。明旦更看像还在南。佥皆愧悔谢其轻侮。即见在寺。图写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释侣。欣尚灵仪。造等身金银像二躯。于重云殿晨夕礼敬。五十许年初无替废。及侯景纂夺。犹在供养。太尉王僧辩。诛景江南。元帝渚宫复没。辩乃通款于齐。迎贞阳侯为帝。时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辩女婿杜龛。典卫宫阙。为性凶捍。不见后世。欲毁二像为金银挺。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项。二像忽然一时回顾。所遣众人失瘖如醉。不能自胜。杜龛即被打筑。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竞来打击略无休息。呻号数日洪烂而死。及梁运在陈。武帝崩背。兄子陈茜嗣膺大业。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将用送终。人力既丰四面齐至。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自馀方左白日开朗。百工闻怪同本看睹。须臾大雨横注。雷电震吼。烟张鸱吻火烈云中。流光布焰高下相涉。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烟火相扶歘然远逝。观者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后覆看故所。惟见柱础存焉。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近高齐日。沙门僧护。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言。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雇匠营造。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地。以六具拗举之。如初不动。经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营讫移置佛堂。晋州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须臾便了。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遂即补之。开皇十年。有盗像幡盖者。梦丈八人入室责之。贼遂惭怖悔而谢焉。其像现存。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然斯通感佛教备彰。但是福门无非灵应。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影覆异术经焚不灰。灵骨之放神光。密迹之兴弘护。其相大矣。具在前闻。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窭内无袒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是众相不可具纪。如上下诸例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705 【介绍】: 唐赵州栾城人。高宗乾封进士。武周圣历初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后因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郿州刺史。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8—705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征突厥,奏为掌书记。后历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遇事依违两可,人称“苏模棱”。中宗神龙初(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郿州(在今中亚)刺史,死于任所。味道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苏味道诗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今人徐定祥有《苏味道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唐诗汇评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幼与同郡李峤俱以文辞显,时称“苏李”。弱冠登进士第。延载中,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平章事。贬集州刺史,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复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坐事贬坊州,迁益州长史。神龙初,坐党附张易之贬眉州刺史,卒。味道久居相位,谙练官场故习,圆滑保身,世号“模棱宰相”。有《苏味道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 【介绍】: 唐时南诏王。罗盛孙。姓蒙氏。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以破洱蛮功封云南王,赐名归义。乃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并五诏,尽有云南之地,又破吐蕃。二十七年,徙居太和城。天宝四载,遣其孙凤伽异入朝,授鸿胪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9 【介绍】: 唐时南诏国王。皮罗阁子。玄宗天宝七载嗣位。因屡受云南大守张虔陀之辱,天宝九载发兵杀虔陀。次年,鲜于仲通发剑南兵攻太和城,大败。自是阁罗凤北臣吐蕃。吐蕃封为“赞普钟(王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后杨国忠遣李宓将兵十余万又攻太和城,大败而归。阁罗凤乘机攻陷巂州,西降寻传、骠诸国,统一云南诸部。令王族子弟从郑回习汉文典籍。立碑于太和城,称《蒙国大诏碑》,又称《南诏德化碑》。
人物简介
简介
寻阁劝(778年-809年),一作新觉劝,异牟寻之子,南诏第四代国王,808年至809年在位,谥孝惠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69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及第。累迁许州通判。仁宗朝历知制诰、翰林学士,一夕草将相五制,褒扬训诫,咸得所宜。权发遣开封府事,辨雪疑狱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抚陕西,与夏竦议攻守策,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以疾罢,官终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卒谥文庄。全宋诗
晁宗悫(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迥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一○四○),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谥文庄。《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传。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悫(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屡献歌颂,召试,赐进士及第。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掌诰,世所稀见。后入翰林为学士,又兼龙图阁学士。康定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二年罢,除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宋史》卷三○五有传,又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79 【介绍】: 宋赵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绶子。仁宗宝元二年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出签书集庆军判官。任编修官,预修《新唐书》。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编修《仁宗实录》,判太常寺。神宗时,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藏书三万卷,熟于朝廷典故,著书甚多。有《春明退朝录》、《长安志》,辑《唐大诏令集》等。全宋诗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仁宗时以父荫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后充编修官,预修《唐书》。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诰、判太常寺。后出知绛州,寻召还,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录》三卷、《长安志》二十卷。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镇《宋谏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绶子。天圣三年,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宝元二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第。仁宗朝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亳州,累迁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学识博洽,著述甚丰。尝奉诏修《两朝正史》,预修《新唐书》,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百四十八卷,辑《唐大诏令》百三十卷,另著有《书闱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东观绝笔集》二十卷、《东京记》三卷、《閤门仪制》十三卷、《长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录》二卷(存)等。见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苏魏公集》卷五一《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诗》、《书》、《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092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与叔。吕大钧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通六经,尤精于《礼》。以门荫入仕,后登进士第。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为讲官,未及用而卒。有《玉溪集》、《考古图》等。全宋诗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时称芸阁先生,蓝田(今属陕西)人。大钧弟。学于张载、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程门四先生”。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如古人,可备劝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有《玉溪集》,已佚。事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三八五
吕大临(一○四六——一○九二),字与叔,世称芸阁先生,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大防弟。初学于张载,后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通六经,尤邃于礼。元祐初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荐其修身好学,行如古人,可备劝学。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著有《礼记传》十六卷(存)、《考古图》十卷(存)及《玉溪集》等。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义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又应制科。以吕公著荐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哲宗绍圣中,言者谓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讥毁先烈,贬知衡州。元符二年,提举劾其违常平法,责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孔氏谈苑》、《续世说》、《良世事證》、《释稗》、《诗戏》、《朝散集》(编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神宗熙宁中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诗》序)。元丰二年(一○七九)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试学士院。二年擢秘书丞、集贤校理。三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后迁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南路刑狱(同上书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绍圣中坐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钱,责惠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崇宁元年(一一○二),以元祐党籍落职,管勾兖州景灵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四○作太极观),卒。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释稗》等。诗文集已散佚,南宋王𨗨收辑为二十一卷,其中诗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国初年胡思敬校编为《朝散集》,刊入《豫章丛书》。《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孔平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朝散集》(简称豫章本)、明钞残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宋诗钞》(简称诗钞)。另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举进士,又应制科,为秘书丞、集贤校理。文仲卒,归葬南康,诏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绍圣中,言者诋其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提举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责为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十二卷、《孔子杂说》一卷、《释裨》一卷及《珩璜新论》、《良史事證》等。《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