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54,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闻琴
表闻
骇闻
发闻
闻誉
骤闻
彻闻
彰闻
闻家
遗闻
陈闻
闻闻
音闻
布闻
奇闻
《分类字锦》:闻琴(闻琴)
名胜志伯牙台在海盐县台侧有闻琴台
分类:
《漢語大詞典》:表闻(表聞)
上表申闻于上。宋书·谢灵运传:“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分類:上表
《漢語大詞典》:骇闻(駭聞)
犹言骇人听闻。 宋 范成大 《判命坡》诗:“ 钻天岭 上已飞魂, 判命坡 前更骇闻。”
《漢語大詞典》:发闻(發聞)
(1).传播;显扬。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孔颖达 疏:“ 苗 民自谓是德刑者,发闻於外,惟乃皆是腥臭。”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 虞 舜 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后汉书·寇恂传》:“内得人心,外破 苏茂 ,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人侧目怨祸之时也。” 宋 曾巩 《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女子之善,既非世教所奬成,其事实亦罕发闻於后。” 清 朱仕琇 《松溪令潘公去思碑》:“他日去柄大政於朝,勋劳天下。究其治迹发闻之处,自 松溪 始。”
(2).犹闻名,传扬名声。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以所进业发闻於乡閭,称道於朋友。” 宋 王安石 《直讲刘仲章可大理寺丞》:“尔以通经发闻於世,允蹈所学,尚何训哉!”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3).发声使人听到。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 孟賁 狎猛虎而不惶,婴人畏螻蚁而发闻。”
《漢語大詞典》:闻誉(聞譽)
听到美名。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
语本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后因以“闻誉”指到处皆知的好名声。 明 宋濂 《送吕仲善使北平采史序》:“ 仲善 姓 吕 氏, 章贡 人。有学有文,其闻誉盖翕然云。”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家虽贫而闻誉流于乡族。”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其必不欲循例奉公,碌碌苟且,蹈巧宦之陋习,损海外之闻誉。”
《漢語大詞典》:骤闻(驟聞)
猛然听见。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老者骤闻此言,色若不豫,但略一筹思,立即转怒为笑。”
分類:猛然听见
《韵府拾遗 文韵》:彻闻(彻闻)
苏洵谢相府启不意贫贱之姓名偶自彻闻于朝野
《漢語大詞典》:彰闻(彰聞)
广为传闻。 唐 司空图 《卢公神道碑》:“若首唱其恶,彼畏彰闻,则怀疑蜂溃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四章:“ 贵州 党争,事实彰闻。”
分類:传闻
《漢語大詞典》:闻家(聞家)
显达、有名望的家族。 唐 韩愈 《衢州徐偃王庙碑》:“ 徐氏 十望,其九皆本於 偃王 ;而 秦 后迄兹无闻家。”新唐书·杜兼传:“僚官 韦赏 、 陆楚 皆闻家子。”
《國語辭典》:遗闻(遺聞)  拼音:yí wén
遗留下来的传闻。
《漢語大詞典》:陈闻(陳聞)
陈述上闻。后汉书·霍谞传:“ 諝 与尚书令 尹勋 数奏其事,又因陛见陈闻罪失。”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於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启萧太傅固辞夺礼》:“不任崩迫之情,谨奉启事陈闻,谨啟。”
分類:陈述上闻
《漢語大詞典》:闻闻(聞聞)
语出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臺县众閒者也!”本谓听到曾经听过的,引申为随时可以听到。 唐 元结 《处规》:“吾安能使吾身之有是,而令他人之有非,至於闻闻也哉!”
《漢語大詞典》:音闻(音聞)
指声音的传播。《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浄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鐘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分類:声音传播
《漢語大詞典》:布闻(布聞)
(1).传布。史记·太史公自序:“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唐 柳宗元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道德仁明,孝爱友悌,薰袭里閈,布闻天下。”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方二圣躬行仁厚,天下归心,忽有此言布闻远邇,深为可惜。”
(2).指向上传报。新唐书·西域传上·焉耆:“帝语近臣曰:‘ 孝恪 ……当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闻。”
《國語辭典》:奇闻(奇聞)  拼音:qí wén
稀奇怪异的事情。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