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饱闻(飽聞) 拼音:bǎo wén
分類:多闻
《韵府拾遗 文韵》:状闻(状闻)
魏书肃宗纪赋役不便于民者具以状闻便当蠲罢
《骈字类编》:静闻(静闻)
唐 白居易 小阁闲坐 静闻新蝉鸣,远见飞鸟还。
《漢語大詞典》:登闻(登聞)
(1).犹上达。《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於天。” 孔颖达 疏:“﹝ 紂王 ﹞不念发闻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於天。”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郑毅夫 尝説 艺祖 朝,声登闻,求亡猪者。”
(2).“登闻鼓院”的省称。 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 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 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 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 ,俾诣登闻,始得召见。”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3).“ 登闻鼓 ”的省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王国昌》:“此后 国昌 屡至京师奏辨,无有肯为昭雪者。 国昌 乃具疏,击登闻,谓既斥於 顺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应天 之 徽 籍。”《明史·吕维祺传》:“初慎刑狱,今有下詔狱者。且登闻频击,恐长嚚讼风。”参见“ 登闻鼓 ”。
(2).“登闻鼓院”的省称。 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 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 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 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 ,俾诣登闻,始得召见。”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3).“ 登闻鼓 ”的省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王国昌》:“此后 国昌 屡至京师奏辨,无有肯为昭雪者。 国昌 乃具疏,击登闻,谓既斥於 顺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应天 之 徽 籍。”《明史·吕维祺传》:“初慎刑狱,今有下詔狱者。且登闻频击,恐长嚚讼风。”参见“ 登闻鼓 ”。
《骈字类编》:后闻(后闻)
元史世祖纪辛丑以月直元辰命五祖真人李居寿作醮事奏赤章凡五昼夜毕事居寿请间言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预国政帝喜曰寻将及之明日下诏皇太子燕王参决朝政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启后闻
《漢語大詞典》:备闻(備聞)
尽知。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 蜀侯 见禽於 秦 , 公孙述 授首於 汉 ,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君所备闻也。”《文选·鲍照〈升天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李周翰 注:“两 汉 都两京,各十餘帝,其中情事,尽已知之。”《隋书·高祖纪上》:“民间情伪,咸欲备闻。” 明 王宠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备闻古 夔 龙 ,密勿 金华省 。”
分類:尽知
《漢語大詞典》:謏闻(謏聞)
(1).小有声名。《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郑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颖达 疏:“謏之言小;闻,声闻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近年士风盛而古意衰,习竞浮华,辞昧体要,真材不足以胜,謏闻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漢語大詞典》:稔闻(稔聞)
犹素闻。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稔闻其德,尤所钦倚。” 宋 范仲淹 《与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 李宗易 ﹞有静理之才,无躁进之跡,今在隣属,稔闻治状。”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铭》:“初予未识公时,輒稔闻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