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證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体空者,体达诸法性本空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因缘生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等是也。因缘灭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也。)
声闻众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声闻观苦谛为初门
【三藏法数】
苦即三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博闻无尽
【三藏法数】
谓菩萨闻如是法,即当奉行,思欲化他,必须博学一切经典,与夫世间艺术无不谙练,求闻禀听,心不疲厌,是名博闻无尽。
耳不闻杀
【三藏法数】
谓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不为我故杀,是名不闻杀。
闻杀
【三藏法数】
谓于可信之人,闻此生物为我故杀,如是闻者,名为闻杀。
不闻言不闻
【三藏法数】
谓耳识所受,耳识所了,则可言闻;若实耳识未受未了,则不可言闻。是名不闻言不闻。
退菩提声闻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證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见闻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闻法为增上缘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闻思修慧
【三藏法数】
谓人以闻思修之三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饶多闻德
【三藏法数】
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
萤光喻声闻智
【三藏法数】
谓萤火之光,只能自照,不能照物。以喻声闻之人,虽观四谛悟真空理,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故云萤光喻声闻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不闻得闻
【三藏法数】
谓大涅槃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槃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