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1,分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十八问
十问
十问讯
十问举疑
入金刚问定意经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五百问
五百问事
五问十题
佛类词典
七千八百问十八问
十问
十问讯
十问举疑
入金刚问定意经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五百问
五百问事
五问十题
七千八百问
【佛学大辞典】
(传说)释迦如来往昔为比丘时,趣大施会,途中至大桥,就其桥,向一智人,发七千八百问,为智者所呵。
(传说)释迦如来往昔为比丘时,趣大施会,途中至大桥,就其桥,向一智人,发七千八百问,为智者所呵。
十八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汾阳太子院之善照禅师举凡参禅学道者之为问状态,有十八种。盖师家常于教化学人前,先辨其学人之问道状态,有无斯种类,以能适其时机之答教化之。不然则彼此互不得其效果也。一、请益问,请教化之益而问也。二、呈解问,学人自呈见解而问也。三、察辨问,巧为辨难试察师家之问也。四、投机问,学人之机宜与师家之机锋互相投合之问也,五、偏僻问,学人以偏僻见解为问也。六、心行问,学人既知自分之心却问行于师家也。七、探拔问,或曰验主问,学人探拔其师家见解之问也。八、置问问,置古人之语而问也。九、故问问,故举经论等而问也。十、不会问,学人未会得而问也。十一、擎担问,劈头擎某物来问,十二、借事问,借某事而问也。十三、实问问,以其实理而问也。十四、假问问,借虚假事而问也。十五、默问问,不敢表于言语于默默中为问也。十六、明问问,学人心中既巳明知,直捷而问也。十七、审问问,审详而问也。十八、徵问问。徵诘而问也。详见人天眼目。
(名数)汾阳太子院之善照禅师举凡参禅学道者之为问状态,有十八种。盖师家常于教化学人前,先辨其学人之问道状态,有无斯种类,以能适其时机之答教化之。不然则彼此互不得其效果也。一、请益问,请教化之益而问也。二、呈解问,学人自呈见解而问也。三、察辨问,巧为辨难试察师家之问也。四、投机问,学人之机宜与师家之机锋互相投合之问也,五、偏僻问,学人以偏僻见解为问也。六、心行问,学人既知自分之心却问行于师家也。七、探拔问,或曰验主问,学人探拔其师家见解之问也。八、置问问,置古人之语而问也。九、故问问,故举经论等而问也。十、不会问,学人未会得而问也。十一、擎担问,劈头擎某物来问,十二、借事问,借某事而问也。十三、实问问,以其实理而问也。十四、假问问,借虚假事而问也。十五、默问问,不敢表于言语于默默中为问也。十六、明问问,学人心中既巳明知,直捷而问也。十七、审问问,审详而问也。十八、徵问问。徵诘而问也。详见人天眼目。
十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初,金刚手先问佛十题,佛一一答之。是本经一部之所明也。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提心之相如何?三、有几心次第得是菩提心乎?四、此诸心差别之相如何?五、凡经几时得究竟之菩提心?六、菩提心所具微妙之功德如何?七、将以何行修行?八、云何修行之?九、众生之异熟心如何?十、瑜伽行者之心,云何与之殊异(经之交句九句,由善无畏之言而为十句)?见大日经疏一。
(术语)大日经初,金刚手先问佛十题,佛一一答之。是本经一部之所明也。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提心之相如何?三、有几心次第得是菩提心乎?四、此诸心差别之相如何?五、凡经几时得究竟之菩提心?六、菩提心所具微妙之功德如何?七、将以何行修行?八、云何修行之?九、众生之异熟心如何?十、瑜伽行者之心,云何与之殊异(经之交句九句,由善无畏之言而为十句)?见大日经疏一。
十问讯
【佛学大辞典】
(仪式)普同问讯之异名,合掌横竖如画十字,故名。见象器笺十。
(仪式)普同问讯之异名,合掌横竖如画十字,故名。见象器笺十。
十问举疑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论场之论题也。
(术语)论场之论题也。
入金刚问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经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之异名。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禅家所谈之拈花微笑事,出此经典,(参见:拈花微笑)
(经名)禅家所谈之拈花微笑事,出此经典,(参见: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
【佛学大辞典】
(传说)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见:金色波罗华)
(传说)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见:金色波罗华)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卷,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
(经名)十卷,唐不空译,与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同本异译。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经名)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秦罗什译。佛,住耆阇崛山大树紧那罗王与其眷属共诣佛,弹琴,使大众及山川皆悉起舞。天冠菩萨问大树何不成佛?大树语以菩萨十二无满足之法。大树请问宝住三昧,佛答以修习生起八十种之宝,于世出世之宝,得自在。天冠问佛大树云何以伎乐教化众生?佛具答之。因应大树之请,佛将大众至香山,受彼供养。演说妙法,更还灵山,为阿阇世王等,说三十二种菩萨之法器。
(经名)四卷,秦罗什译。佛,住耆阇崛山大树紧那罗王与其眷属共诣佛,弹琴,使大众及山川皆悉起舞。天冠菩萨问大树何不成佛?大树语以菩萨十二无满足之法。大树请问宝住三昧,佛答以修习生起八十种之宝,于世出世之宝,得自在。天冠问佛大树云何以伎乐教化众生?佛具答之。因应大树之请,佛将大众至香山,受彼供养。演说妙法,更还灵山,为阿阇世王等,说三十二种菩萨之法器。
五百问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之异名。
(经名)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之异名。
五百问事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五百问)
(经名)(参见:五百问)
五问十题
【佛学大辞典】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
(杂语)论义有五问十题之称。问者五人,讲师一人。问者一人以各业副为十题。初问之题曰业义。次问之题曰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