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3,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
弥勒问本愿经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宝女所问经
宝月童子问法经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验主问
佛问郁头蓝弗
打问讯
四问──阿难四问
反问答
佛类词典(续上)
优婆离问经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
弥勒问本愿经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宝女所问经
宝月童子问法经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验主问
佛问郁头蓝弗
打问讯
四问──阿难四问
反问答
优婆离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优婆离问佛经之略称。
(经名)优婆离问佛经之略称。
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菩萨善戒经之异名。
(经名)一卷,菩萨善戒经之异名。
弥勒问本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之略名。
(经名)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之略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七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书名)七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
宝女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第三之别译,分为十三品,有宝女为舍利弗说大乘之深义,佛明其往因。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第三之别译,分为十三品,有宝女为舍利弗说大乘之深义,佛明其往因。
宝月童子问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一卷,赵宋施护译。频婆娑罗王子,问佛号之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之名答之。
(经名)具名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一卷,赵宋施护译。频婆娑罗王子,问佛号之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之名答之。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输婆迦罗译。与赵宋法贤译之妙臂菩萨所问经同本。属于密三藏中毗尼藏之秘经要典也。开元录九曰:「苏婆呼童子,唐言妙臂童子。」希麟音义七曰:「苏摩呼,此云妙臂。」
(经名)三卷,唐输婆迦罗译。与赵宋法贤译之妙臂菩萨所问经同本。属于密三藏中毗尼藏之秘经要典也。开元录九曰:「苏婆呼童子,唐言妙臂童子。」希麟音义七曰:「苏摩呼,此云妙臂。」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验主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汾阳十八问之一。由弟子发问而验师宗之深浅也。又云探拔问。见碧岩第九则评唱。
(术语)汾阳十八问之一。由弟子发问而验师宗之深浅也。又云探拔问。见碧岩第九则评唱。
佛问郁头蓝弗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尊出家,先问阿罗逻与伽蓝,次问郁头蓝弗,彼以非想定示之。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二,中阿含经五十六罗摩经。
(故事)释尊出家,先问阿罗逻与伽蓝,次问郁头蓝弗,彼以非想定示之。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二,中阿含经五十六罗摩经。
打问讯
【俗语佛源】
「问讯」又称「打问讯」,是佛教徒相见时的礼仪。其法:正身,弯腰,当胸合十,向对方问安。宋·道诚《释氏要览》引《善见律》:「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戒律中规定,相见致敬时应问安,「不得如哑羊」,一言不发,故称「问讯」。例如《水浒传》第四回:「真长老打了问讯,说道:『施主远出不易。』」(李明权)
「问讯」又称「打问讯」,是佛教徒相见时的礼仪。其法:正身,弯腰,当胸合十,向对方问安。宋·道诚《释氏要览》引《善见律》:「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戒律中规定,相见致敬时应问安,「不得如哑羊」,一言不发,故称「问讯」。例如《水浒传》第四回:「真长老打了问讯,说道:『施主远出不易。』」(李明权)
四问──阿难四问
【三藏法数】
(出涅槃后分)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卢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谛听,吾当为说。(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阿泥楼豆,又名阿楼驮,即阿那律,华言如意。谓于过去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
〔一、佛灭度后,恶性车匿,云何共住?〕佛答言: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灭度后,汝当依我教法,调伏其心,舍本恶性,不久自当得證道果。(车匿无翻。西域记云:正音阐释迦,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揵陟马名,译云纳。)
〔二、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三、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佛答言:汝问依何法住者,当知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比丘,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观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不在内外者,心不在六根名内;不在六尘名外;根尘之中,名为中间。)
〔四、一切经初,当安何语?〕佛答言:汝问一切经初当安何语者,当知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某等大众,而说是经。
(出涅槃后分)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卢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谛听,吾当为说。(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阿泥楼豆,又名阿楼驮,即阿那律,华言如意。谓于过去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
〔一、佛灭度后,恶性车匿,云何共住?〕佛答言: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灭度后,汝当依我教法,调伏其心,舍本恶性,不久自当得證道果。(车匿无翻。西域记云:正音阐释迦,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揵陟马名,译云纳。)
〔二、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三、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佛答言:汝问依何法住者,当知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比丘,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观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不在内外者,心不在六根名内;不在六尘名外;根尘之中,名为中间。)
〔四、一切经初,当安何语?〕佛答言:汝问一切经初当安何语者,当知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某等大众,而说是经。
反问答
【三藏法数】
谓反问于他,而使其答也。如先梵志问佛已,佛言:我还问汝,随汝意答。色是如来否?受想行识是如来否?梵志答曰:非也。佛又问云:离色受想行识是如来否?梵志又答言:非也。盖如来之法,不即五阴,不离五阴,梵志不达,故皆答言非也,是名反问答。
谓反问于他,而使其答也。如先梵志问佛已,佛言:我还问汝,随汝意答。色是如来否?受想行识是如来否?梵志答曰:非也。佛又问云:离色受想行识是如来否?梵志又答言:非也。盖如来之法,不即五阴,不离五阴,梵志不达,故皆答言非也,是名反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