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寻花问柳(尋花問柳)  拼音:xún huā wèn liǔ
1.出外游赏春天的景色。元。谷子敬《城南柳。楔子》:「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样好天气,他先生正好到六桥探春光,寻花问柳,做西湖上的诗。」也作「觅柳寻花」、「问柳寻花」。
2.比喻狎妓。《金瓶梅》第八十一回:「韩道国与来保两个,且不置货,成日寻花问柳,饮酒宿娼。」也作「觅柳寻花」、「问柳评花」、「问柳寻花」。
《國語辭典》:寻根问底(尋根問底)  拼音:xún gēn wèn dǐ
详究事物的底细。《孽海花》第十八回:「阿福先见雯青动怒,也怕寻根问底,早就暗暗跟了进来。」也作「穷根究底」、「寻根究底」。
《國語辭典》:寻根究底(尋根究底)  拼音:xún gēn jiù dǐ
详究事物的底细。《红楼梦。第一二○》:「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虽然句句的藏头露尾,被你们层层的寻根究底,话也大概说明白了。」也作「穷根究底」、「寻根问底」。
《漢語大詞典》:学问思辨(學問思辨)
古代儒家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宋 朱熹 集注:“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篤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
分類:儒家修养
《國語辭典》:一问三不知(一問三不知)  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
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知。一问三不知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是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指从头至尾全部都不知道。《红楼梦》第五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漢語大詞典》:一问摇头三不知(一問摇頭三不知)
犹一问三不知。红楼梦第五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分類:一问
《漢語大詞典》:一问一个肯(一問一個肯)
谓无不应允。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你看他一问一个肯。”
《漢語大詞典》:一问一临(一問一臨)
古礼,君对士的疾病要慰问一次,对士的丧事要临吊一次,故称。荀子·大略:“君於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於士一问一临。”
《分类字锦》:一簪勿问(一簪勿问)
魏志司马芝传:为河南尹,门下循行尝疑门干盗簪,干辞不符,曹执为狱。芝教曰:物有相似而难分者,自非离娄,鲜能不惑。就其实然,循行何忍重惜一簪,轻伤同类乎?其寝勿问。
分类:京尹
《國語辭典》:疑问句(疑問句)  拼音:yí wèn jù
表示询问或反问的语句。如:「花开了吗?」、「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分类字锦》:相逢问途(相逢问途)
杨万里 观蚁诗 偶尔相逢试问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分类:
《分类字锦》:咸出问表(咸出问表)
后汉书郑元传: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元大会宾客,元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杰,并有才说,见元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元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分类:讲论
《國語辭典》:兴师问罪(興師問罪)  拼音:xīng shī wèn zuì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也作「兴师见罪」。
《國語辭典》:嘘寒问暖(噓寒問暖)  拼音:xū hán wèn nuǎn
形容对人关怀爱护十分周到。如:「隔壁的张伯母总是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分類:人关
《国语辞典》:盘根问底(盘根问底)  拼音:pán gēn wèn dǐ
盘,盘问。盘根问底指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底细。《镜花缘》第四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故典,久已告竣。」也作「盘根究底」。
《国语辞典》:民生问题(民生问题)  拼音:mín shēng wèn tí
1.有关人民生活、国民生计的问题。如:「民生问题是各民主国家首要解决的事。」
2.谑称吃饭一事。如:「老王!下班了,要到那里去解决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