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省
指 唐 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祕书、殿中、内侍为六省。”
《漢語大詞典》:清望官
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 唐 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 宋 制略同。旧唐书·德宗纪上:“丙午,举 先天 故事,非供奉侍卫之官,自文武六品已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备顾问,仍以 延英 南药院故地为廨。”
《漢語大詞典》:寄禄官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國語辭典》:蛾眉班  拼音:é méi bān
唐代中书、门下二省官员朝觐时,成东西向排列对立,状如人的蛾眉左右对称,故称为「蛾眉班」。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國語辭典》:掖省  拼音:yè shěng
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故称为「掖省」。《新唐书。卷一○六。刘祥道传》:「掖省崇峻,王言秘密。」也称为「掖垣」。
分類:门下两省
《國語辭典》:掖垣  拼音:yè yuán
1.宫殿的围墙。《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2.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下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唐。杜甫 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也称为「掖省」。
《漢語大詞典》:门孙(門孫)
(1).门生之子又出于座主门下,称为“门孙”。 明 都穆 《都公谈纂》卷下:“ 张公 元楨 居翰林久,其门生之子又有出门下者,其人不敢称门生,而通状曰门孙。”参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门孙乡祖
(2).门生的门生。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座师、房师之谓我,谓之门生;而门生之所取中者,谓之门孙。”
《漢語大詞典》:枢掖(樞掖)
中枢官署。 唐 代门下、中书两省在宫中左右掖,故称。 唐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
《漢語大詞典》:押角
坐于榻角。 唐 中书、门下两省官上事之制。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典章轻废:“ 唐 两省官上事,宰臣送上,四相共坐一榻,各据一隅,谓之押角。”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补遗》:“ 唐 国子祭酒 李涪 作刊误云:‘两省官上事日,宰相临焉。上事者,设牀几面南而坐,判三道案,宰相别施一牀,连上事官南坐於四隅,谓之押角。’”
《漢語大詞典》:第下
犹门下、阁下。古代多用于对长官的敬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 张法顺 谓之曰:‘…… 桓氏 ( 桓玄 )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吴 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犹言门下、閤下之类。”隋书·百官志上:“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谓人为明公、閤下之类﹞亦可谓之第下。 张浩 谓 元显 为第下。”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
《漢語大詞典》:田文饭(田文飯)
战国 时 齐 孟尝君 田文 好养士,门下食客多至数千人。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因以“田文饭”指幕客之待遇。 唐 李端 《送丁少府往唐上》诗:“共食 田文 饭,先之 梅福 官。”
《漢語大詞典》:掖署
唐 代指门下、中书两省。后世亦指类似的中央部门。 宋 林逋 《寄钱紫微易》诗:“画轂坊门远,苍苔掖署春。”参见“ 掖垣 ”。
《國語辭典》:掖垣  拼音:yè yuán
1.宫殿的围墙。《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2.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下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唐。杜甫 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也称为「掖省」。
《漢語大詞典》:着籍(著籍)
(1).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 汉 制,门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宫。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 入朝…… 梁 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 汉 宦官无异。”
(2).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亦泛指弟子。 宋 苏辙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著籍初同 闕里 多,采芹先致 鲁 风和。”
(3).登记在户籍上。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荆州 北据 汉 沔 ,利尽 南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 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经理之也,必察其祖籍。”
(4).引申为有名。 唐 贾岛 《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
《漢語大詞典》:对注(對注)
唐 制,凡由吏部拟授的官职,再经门下侍中、给事中复审,称为“对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京除吏:“ 唐 天宝 之季, 杨国忠 以右相兼吏部尚书,大集选人注拟於私第。故事:注官讫,过门下侍中、给事中。 国忠 呼左相 陈希烈 於座隅(原注:时改侍中为左相),给事中在列,曰:‘既对注矣,过门下了矣。’”
《漢語大詞典》:门下掾(門下掾)
汉 代州郡长官自己选荐的属吏。因常居门下,故称。东观汉记·吴良传:“ 良 时跪曰:‘门下掾諂佞,明府勿受其觴。’”后汉书·公孙述传:“后父 仁 为 河南 都尉,而 述 补 清水 长。 仁 以 述 年少,遣门下掾随之官。” 李贤 注:“州郡有掾,皆自辟除之,常居门下,故以为号。”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门下掾 陆续 。” 胡三省 注:“门下掾,在郡门下总録众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万岁:“《东观记》曰:‘门下掾 王望 ,諂称太守功德,掾史皆称万岁。’”
《漢語大詞典》:着录(著録)
(1).记录;记载。《后汉书·祭遵传》:“昔 高祖 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録勋臣,颂其德美。” 唐 沈亚之 《异梦录》:“是日,监军使与宾府郡佐,及宴客 陇西 独孤鉉 , 范阳 卢简辞 ……皆叹息曰:‘可记。’故 亚之 退而著録。”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友人 任茂才 安上 示予一编,曰《叙事解疑》。视之,即 许生 大父 可覲 亲笔著録。”
(2).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跋》:“《唐志》著録有《长庆集》一百卷,《小集》十卷。” 阿英 《浙东访小说记》:“其一,是 乾隆 辛未刻的有图大本《西湖佳话》,刊行的书铺是翰海楼,《通俗小说目》未见著录。”
(3).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著录弟子。此风盛行于 汉 代。东观汉记·牟长传:“ 牟长 字 君高 ,少篤学,治《欧阳尚书》,诸子著録前后万人。”后汉书·儒林传上·张兴:“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録且万人。” 宋 范成大 《送汪圣锡侍郎帅福唐》:“我亦登门烦著録,此行无力为王留。”
(4).犹著作;撰写。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九经有库岂真贫,著録惊看已等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修明既久,著録益宏,汇其体裁,标以题目,新篇竞尚,古意渐离,然不外乎记事、记言二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