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日差
日影逐日长短之差。古代立表测日影以验气,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逐日递差,历家常根据日差推求气至的时刻。元史·历志一:“ 刘宋 祖冲之 尝取至前后二十三四间晷景,折取其中,定为冬至;且以日差比课,推定时刻。 宋 皇祐 间 周琮 则取立冬立春二日之景,以为去至既远,日差颇多,易为推考。”
《漢語大詞典》:差参(差參)
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國語辭典》:数量(數量)  拼音:shù liàng
总额的多寡。如:「数量不多,欲购从速。」
《国语辞典》:长板(长板)  拼音:cháng bǎn
旧时重犯解审或流徙时所带的枷。最初只有长短之分,后来流徙罪者枷重二十斤,死罪者枷重二十五斤。《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我不叫你上了木驴,戴上长板,我也不算!」也称为「长枷」。
《國語辭典》:下寿(下壽)  拼音:xià shòu
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对下寿有三种说法:一说六十岁,一说八十岁,一说八十岁以上。《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下唐。孔颖达。正义:「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庄子。盗蹠》:「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漢語大詞典》:晷度
在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一年之内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内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据晷度变化测定时序时间,定一年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时认为晷度变化与人事变化相应,与吉凶休咎相联系。后汉书·爰延传:“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意有邪僻,则晷度错违。”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黄节 注引《洛书纬·甄曜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 南朝 梁 沈约 《明堂登歌》:“祁寒坼地,晷度迴天。” 元 王祯 农书卷一:“若夫远近寒暖之渐殊,正闰常变之或异,又当推测晷度,斟酌先后。”
《國語辭典》:灯语(燈語)  拼音:dēng yǔ
利用灯光一明一暗的间歇,做出长短不同的信号,以为通讯用。
《國語辭典》:中调(中調)  拼音:zhōng diào
一种长短中等的词调。名见《草堂诗馀》,清毛先舒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者为中调。
《國語辭典》:度量衡  拼音:dù liàng héng
计量单位制度的名称,「度」指长度,「量」指体积,「衡」指质量。
《漢語大詞典》:椿菌
大椿与朝菌。二者生命长短殊异。语出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捕影之言莫测,繫风之论难尽,未尝留意於死生,岂復稍论於椿菌。” 唐 卢照邻 《〈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菌,一本作“ 囷 ”。 唐 崔元略 《赠毛仙翁》诗:“莫将凡圣比云泥,椿菌之年本不齐。”
《國語辭典》:篇幅  拼音:piān fú
本指纸张上容纳文字的限度,今多用以指文字的长短。如:「文章只要好,不在乎篇幅大小。」
《漢語大詞典》:尺绳(尺繩)
本指工匠量长短、较曲直的工具,引申为约束,拘囿。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去古法愈远,而倜儻跅弛之士,其不谐尺绳於科目,受羈馽於銓曹者,少得以自达矣。”
《国语辞典》:调儿(调儿)  拼音:diào ér
1.曲调,即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老残游记》第二回:「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2.样子、态度。《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要是狄爷这个调儿,俺也不敢取扰。」《红楼梦》第二三回:「一般也吓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国语辞典》:音长(音长)  拼音:yīn cháng
声音持续的长短。为语音四要素之一。音长决定于颤动时间延续的久暂。在某些语言中,在音质、音高、音重基本相同的的情况下,音长的不同往往可以区别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
《國語辭典》:寻引(尋引)  拼音:xún yǐn
旧时建筑用的丈量长短的量度器具。唐。柳宗元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斲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