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内外(內外) 拼音: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2.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3.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或规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做太太的人,只该坐在房里,替你装围碟、剥果子、当家料理;那有个坐在厅上的?惹得人说你家没内外。」
4.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青州,约莫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2.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3.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或规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做太太的人,只该坐在房里,替你装围碟、剥果子、当家料理;那有个坐在厅上的?惹得人说你家没内外。」
4.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青州,约莫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漢語大詞典》:下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6).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6).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國語辭典》:昭穆 拼音:zhāo mù
1.宗庙的辈次排列。古代宗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以天子而言,太祖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五、七世居右,称为「穆」。见《礼记。王制》。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2.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文选。潘岳。扬荆州诔》:「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四出:「况且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
3.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2.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文选。潘岳。扬荆州诔》:「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四出:「况且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
3.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漢語大詞典》:七教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孔颖达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