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纸铠(紙鎧)
即纸甲。用布帛裱糊实以纸筋的铠甲。古时战争时用以护身。南史·齐纪下·东昏侯:“及至近郊,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鎧。”参见“ 纸甲 ”。
《漢語大詞典》:纸甲(紙甲)
古代的一种简易的护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 宋 代的士卒、民间武装曾用之。 清 代有前胸安铁叶絮纸布甲。宋史·兵志十一:“ 康定 元年四月,詔 江 南、 淮州 军造纸甲三万,给 陕西 防城攻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脱套》:“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参阅《清文献通考·兵十六》
分類:简易护身
《國語辭典》:枕戈寝甲(枕戈寢甲)  拼音:zhèn gē qǐn jiǎ
头枕著兵器,身穿著铠甲而睡。形容时时刻刻处于备战中,不敢稍有懈怠。《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拨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不知何以谢责当年,垂之来叶!」也作「枕戈坐甲」。
《漢語大詞典》:棠铁
铠甲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王僚 乃被棠銕之甲三重,使兵卫陈於道,自宫门至於 光 家之门。”
分類:铠甲
《國語辭典》:韬戈卷甲(韜戈卷甲)  拼音:tāo gē juǎn jiǎ
息兵停止作战。《旧唐书。卷一二六。陈少游传》:「韬戈卷甲,伫侯指挥。」
《漢語大詞典》:掩膊
即披膊。古时铠甲遮护臂膊的部分。参阅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卷十三。
《漢語大詞典》:曳兵弃甲(曳兵棄甲)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陈毅 《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弃甲暗投降。”
《国语辞典》:披挂上阵(披挂上阵)  拼音:pī guà shàng zhèn
挂,指铠甲。「披挂上阵」指上战场作战。后引申为参加某种竞赛或活动。如:「经理亲自披挂上阵与客户洽商,终于谈成这笔大生意。」
《国语辞典》:弃甲抛戈(弃甲抛戈)  拼音:qì jiǎ pāo gē
抛弃铠甲及武器。指战败或投降逃走。《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国语辞典》:缮甲厉兵(缮甲厉兵)  拼音:shàn jiǎ lì bīng
缮甲,修治铠甲。缮甲厉兵指整治军备。《史记。卷七○。张仪传》:「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也作「缮甲治兵」。
《国语辞典》:擐甲操戈  拼音:huàn jiǎ cāo gē
穿上铠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屯田》:「一旦警急,擐甲操戈以当矢石。」也作「擐甲挥戈」。
《国语辞典》:擐甲持戈  拼音:huàn jiǎ chí gē
穿上铠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三回:「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也作「擐甲挥戈」。
《国语辞典》:擐甲挥戈(擐甲挥戈)  拼音:huàn jiǎ huī gē
穿上铠甲,手挥武器。形容全副武装,与敌人战斗的样子。《魏书。卷七○。傅永传》:「擐甲挥戈,单骑先入,唯有军主蔡三虎副之,馀人无有及者。」也作「擐甲执兵」、「擐甲执锐」、「擐甲持戈」、「擐甲操戈」。
《国语辞典》:擐甲披袍  拼音:huàn jiǎ pī páo
穿好战袍,套上铠甲。比喻准备妥当。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也作「披袍擐甲」。
《国语辞典》:擐甲执兵(擐甲执兵)  拼音:huàn jiǎ zhí bīng
穿上铠甲,手执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宋。曾巩〈李德明遥郡团练使制〉:「擐甲执兵,人之重任,赏信而速,所以劝功。」也作「擐甲挥戈」。
《国语辞典》:擐甲执锐(擐甲执锐)  拼音:huàn jiǎ zhí ruì
穿上铠甲,手执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母尝从之南征,每临巨敌,辄擐甲执锐,为子接应。」也作「擐甲挥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