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铃语(鈴語)
檐铃的声音。语本《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悬验。” 元 吴师道 《次韵许可用参政从幸承天护圣寺是日升左丞》:“瓦光浮璀璀,铃语振鏘鏘。” 元 萨都剌 《和友人游鹤林韵》:“竹院东风僧未归,落日楼臺自铃语。”《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蒋莘 《游古寺》诗:“磬声流树杪,铃语绕簷牙。”
《漢語大詞典》:铃铎(鈴鐸)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漢語大詞典》:雨霖铃(雨霖鈴)
亦作“ 雨淋铃 ”。
(1). 唐 教坊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 既幸 蜀 ,西南行初入 斜谷 ,属霖雨涉旬,於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 贵妃 ,採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唐 元稹 《琵琶歌》:“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雨霖铃》空响人何处,只落得渺渺独愁予。”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信得羽衣传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参阅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2).词牌名。由 唐 教坊曲演化而成。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宋 柳永 始作。 柳永 一生失意潦倒,生活漂泊无定。在他离开 汴京 时作此词,以抒发惜别之情。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脍炙人口。后用以指代失意潦倒。 清 陈维嵩 《赠歌者陈郎》诗:“怜尔少年非失意,逢人也唱《雨霖铃》。”
(1). 唐 教坊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 既幸 蜀 ,西南行初入 斜谷 ,属霖雨涉旬,於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 贵妃 ,採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唐 元稹 《琵琶歌》:“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雨霖铃》空响人何处,只落得渺渺独愁予。”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信得羽衣传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参阅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2).词牌名。由 唐 教坊曲演化而成。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宋 柳永 始作。 柳永 一生失意潦倒,生活漂泊无定。在他离开 汴京 时作此词,以抒发惜别之情。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脍炙人口。后用以指代失意潦倒。 清 陈维嵩 《赠歌者陈郎》诗:“怜尔少年非失意,逢人也唱《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