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大声(一○七九~一一六一),字谹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历荆南府、睦州教授,知婺州武义县,迁知建昌军。总领湖广、京西、江西诸路钱粮,移总领淮南东路军马钱粮。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以直秘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改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坐讥谤罢归。二十六年,起知镇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三七《左朝请大夫直秘阁林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三四七
林大声(一○七九——一一六一),字欲仲,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入太学,选于礼部,政和二年赐上舍出身,授荆南府府学教授,除睦州州学教授。历知武义、永嘉、平阳三县,知建昌军。擢尚书度支员外郎,进郎中,太府少卿,以直秘阁为江东路转运副使,江西路提点刑狱,坐讥谤罢归。绍兴二十六年起知镇江府,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累官左朝请大夫。见孙觌撰《林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60 【介绍】: 宋歙州歙县人,字至道。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初授会昌县尉,改宣州教授,除太常博士。历知永州、鄂州,任江西、湖南提刑,累擢司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路财赋。敢直言,有惠政。
全宋文·卷三五○二
汪叔詹(一○八一——一一六○),字至道,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授虔州会昌县尉,改宣州州学教授。尝权知芜湖,擢提举潼川路常平,枢密李纲荐为编修官。高宗即位,命权太常博士。绍兴中知鄂州,提点湖南刑狱,后以司农少卿总领湖广荆襄江西六路财赋以供军。绍兴三十年卒,年八十。见《新安志》卷七《汪少卿传》,《新安文献志》卷七七《汪公行状》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一字元寿,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四十九(《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十九年,知泰和县。二十七年,总领淮西江东钱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于广西提点刑狱任论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事见清光绪《泰和县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四二○九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小名彭老,小字元寿。年四十九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二十七年以金部员外郎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三十年为太府少卿、守尚书左司员外郎。三十二年提点广西刑狱。淳熙二年为江西路提刑。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一八四,《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职官七二之一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作方思尹)等。
林安宅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九
林安宅(一○九九——一一八一)字居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敷之从子。建炎二年进士。绍兴中知新昌县,转建州观察推官,寻通判漳州。二十八年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历江南西路、两浙路转运副使。三十二年改户部郎中。隆兴元年知临安府。乾道元年为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淳熙中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八年卒,年八十三,积阶至正奉大夫。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三、职官七八之五一、选举三四之一二、食货六三之一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一七九、一九八,《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晁冲之子。高宗绍兴二年进士。初任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孝宗乾道初知兴元府,时称良吏。历知恭州、荣州、合州,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书,又得南阳井度赠书,为校雠异同,论述大旨,编成《郡斋读书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诂训传》等。
全宋诗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馆阁录》卷八),号昭德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冲之子。靖康之乱入蜀。高宗绍兴中进士,调荣州司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历知恭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六)、荣州(《郡斋读书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华楼记》)。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为言官论罢。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为殿中侍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泸州,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同上书选举三四之一五、二○)。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六年,改淮南东路安抚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扬州(同上书食货一之四五)。除临安府少尹,旋罢(《咸淳临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斋读书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绍兴初入蜀,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二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十五年为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兼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迁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为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晚居嘉州卒。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中行。宋建昌军南丰人。符授子。徽宗政和间进士。知成都府,有政绩。迁江西转运使,奏请减月俸虚额五分。后以言事夺职,安置南雍州。尝识虞允文于常僚中,世以为知人。有《猥稿》。
汪召嗣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汪召嗣,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伯彦之子,本名似,初为军器监丞。尝为金人所执,久之得还。绍兴初,为广东转运副使,又以右中大夫、直秘阁知袁州,以直徽猷阁知抚州。十八年,直宝文阁、守太府少卿、总领四川财赋。二十一年,迁太府少卿、直龙图阁、都大主管成都等路茶马监牧公事。二十三年,以尚书省言纲马不如,使提举台州崇道观。未几起知潭州,未至官而卒。见《宋史》卷四七三《汪伯彦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一○六、一二四、一五七、一六二、一六四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字德夫。太宗六世孙。高宗绍兴中,为江东转运判官。秦桧忌四川宣抚使郑刚中,以不弃能制之,除四川宣抚司总领官。二人不相能,桧并召还。不弃劾刚中在蜀服用逾制,桧罢刚中。累官敷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未几卒。
全宋文·卷四○九三
赵不弃,字德夫,太宗六世孙。绍兴中为漳州通判、江东转运判官,除太府少卿、四川宣抚司总领官。升敷文阁待制、知临安府。踰年改工部侍郎,寻除敷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未几卒。《宋史》卷二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乐平人,字元伯。钦宗靖康时监在京市易务,寻闻有伪诏,弃官去。高宗召知建州,绍兴末历知秀、吉州,提点荆湖北路、南路刑狱,知襄阳府,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皆有功。孝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后得祠。刘权、王宣窃发广西时,伯奋起知静江,刘、王军闻伯奋至,皆约日出降。有《时论》、《奏稿》及诗集。
全宋文·卷三八八○
向伯奋,字元伯,乐平(今江西乐平)人。靖康时监在京市易务。高宗朝历知建州、襄阳,累官直秘阁、司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富。孝宗时拜户部侍郎,寻得祠。后起知静江。著有时论奏稿及诗集。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一九八,《宋史翼》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若川,字子至,徐州丰(今属江苏)人。若谷弟。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权金部员外郎,以事放罢。三十一年,由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移东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一八八)。三十二年,总领淮西江东财赋军马钱粮。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除司农少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吏部尚书使金(《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纪》)。二年,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一五)。《两宋名贤小集》存有《延月楼诗稿》一卷。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
李若川,字子至,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参知政事李若谷之弟。绍兴中尝干办文思院上界,迁金部员外郎。十六年末,言者论其恃兄妄作威福罢。绍兴季年,累官右朝散大夫、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移东路,迁直秘阁,以户部郎总领淮西江东财赋军马钱粮。隆兴中迁刑部侍郎,参赞江淮都督府军事。乾道初为户部侍郎。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一三、七○之三二、兵三九之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一八八、一九六,《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子云。韩维玄孙。以荫补将仕郎。历知天台县,悉力规划理政,至忘家事,邑境大治。官终直龙图阁、浙西提刑。与从弟元吉俱以文学显。
全宋文·卷四六六九
韩元龙,字子云,其先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徙宣城(今安徽宣城)。元吉从兄。以荫补将仕郎,为天台令,司农寺丞。隆兴、乾道中历知池州、淮南转运判官、淮东总领、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直宝文阁、权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见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八八,《宋史翼》卷一四,《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四二、食货四八之一○、食货七○之五四、选举三四之三○。
《漢語大詞典》:平余(平餘)
清 代地方政府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一般来源于赋税的加派,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 清 初各省解缴户部税银,每一千两随解平馀银二十五两,称随平陋规。其后,户部与地方官吏协议共同分肥,解部减一半,馀归地方。 乾隆 元年,明文规定平馀银分给各部院官吏作为补助费,称“养廉”。 乾隆 二年, 四川省 在火耗羡馀外,每银百两提解六钱,名平馀,充各衙门使用。有的地方官吏收税时加重戥子称银,所得溢额银两亦名平馀。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条鞭法,名为永不加赋,而耗羡、平餘,犹在正供之外。”
《漢語大詞典》:囷府
国家库藏钱粮物资的处所。 汉 刘向 说苑·至公:“菽粟币帛,腐於囷府。”
《漢語大詞典》:粮票(糧票)
(1).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的票证。 叶圣陶 《涿鹿的劈山大渠》:“勘察渠线的测量队在去年十二月间出发, 郭全举 闻讯,带着粮票和盘费,自动地给测量队带路。”
(2).旧时政府征收钱粮的通知单。 沙汀 《丁跛公》:“但一眨眼,提前预征的粮票又下来了。”
《漢語大詞典》:粮串(糧串)
官府所发缴纳钱粮的收据。《负曝闲谈》第五回:“那位 邹老夫子 正架着大眼镜,在那里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算本年的粮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