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0,分2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银钩
吴钩
帘钩
玉钩
一钩
钩帘
钩陈
上钩
钩辀
钩辀
钩党
双钩
钩深
钩连
直钩
《國語辭典》:银钩(銀鉤)  拼音:yín gōu
1.银制的帘钩。唐。太宗〈赋帘〉诗:「彩散银钩上,文斜桂户中。」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诗:「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2.形容书法曲劲有力。《晋书。卷六○。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唐。白居易〈鸡距笔赋〉:「搦之而变成金距,书之而化作银钩。」
《國語辭典》:吴钩(吳鉤)  拼音:wú gōu
武器名。一种弯形的刀,相传为吴王阖闾所做。后泛指锋利的宝刀。南朝宋。鲍照〈结客少年场行〉九首之一:「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宋。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分類:兵器
《漢語大詞典》:吴鸿(吴鴻)
春秋 时 吴 人。其父杀之,以其血涂金,铸成钩,进献 吴 王。故亦以为钩名。钩,形似剑而曲。后泛指宝剑或利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闔閭 ﹞復命於国中作金鉤,令曰:‘能为善鉤者,赏之百金。’ 吴 作鉤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鉤,献之 闔閭 ,诣宫门求赏。王曰:‘为鉤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於众夫子之鉤乎?’……於是鉤师向鉤而呼二子之名:‘ 吴鸿 、 扈稽 ,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絶於口,两鉤俱飞著父之胸。”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明 高启 《送越将罢镇》诗:“ 楚 客佩吴鸿,临边最有功。”
分類:涂金
《漢語大詞典》:帘钩(簾鈎)
卷帘所用的钩子。 唐 王昌龄 《青楼怨》诗:“肠断关山不解説,依依残月下帘钩。”随园诗话卷八引 清 陈以刚 诗:“ 六朝 山立帘钩外,万卷书横簿领中。” 杨朔 《金字塔夜月》:“这几句话好像一把帘钩,轻轻挂起遮在我眼前的帘幕。”
分類:帘钩钩子
《國語辭典》:玉钩(玉鉤)  拼音:yù gōu
1.玉质的钩子。《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武帝自披其手,既时申,得一玉钩。」
2.弦月。唐。白居易 三月三日诗:「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漢語大詞典》:玉钩斜(玉鉤斜,玉鈎斜)
亦作“ 玉钩斜 ”。亦作“ 玉勾斜 ”。
(1).古代著名游宴地。在今 江苏 铜山县 南。太平广记卷二○四引桂苑丛谈:“ 咸通 中,丞相 李尉 拜端揆日,自 大梁 移镇 淮海 ……一旦,命於 戏马亭 西,连 玉钩斜 道,开剏池沼,搆葺亭臺。挥斤既毕,号曰‘赏心’。” 周实丹 《秋虫》:“秋雨衰梧金井畔,荒烟野蔓 玉钩斜 。”亦省作“ 玉鉤 ”。 宋 苏轼 《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帅同游戏马台》诗之一:“路失 玉鉤 芳草合,林亡白鹤古泉清。”
(2).古代著名游宴地。在 江苏 江都县 境,相传为 隋炀帝 葬宫人处。后泛指葬宫人处。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广陵 亦有 戯马臺 ,其下有路,号 玉钩斜 。” 明 陈子龙 《江都绝句同让木赋》:“千重阁道覆云霞,宫女东都自忆家。当日便为伤别地,胡香不起 玉鉤斜 。” 清 郑燮 《广陵曲》:“ 玉勾斜 土化为烟,散入东风艳桃李。” 清 赵翼 《花田》诗:“十里芳林傍水涯,当年曾是 玉鉤斜 。美人死后为香草,醉守来时正好花。”自注:“即 素馨斜 , 南汉 葬宫人处,多素馨花,今为游宴地。”亦省作“ 玉鉤 ”。 清 汪懋麟 《大冢》诗:“ 玉鉤 千万釵,无一伴丘陇。”
《漢語大詞典》:一钩
见“ 一鉤 ”。
《骈字类编》:钩帘(钩帘)
唐 杜甫 舟月对驿近寺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漢語大詞典》:钩陈(鉤陳)
亦作“钩陈”。
(1).星官名。文选·扬雄〈甘泉赋〉:“詔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鉤陈,神名也。紫微宫外营陈星也。” 唐 李峤 《奉和拜洛应制》:“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臺。” 清 钱谦益 《答越卓凡宪副》诗:“我欲为君歌督护,夜阑酹酒向鉤陈。”
(2).指后宫。文选·班固〈西都赋〉:“周以鉤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 李善 注引《乐叶图》:“钩陈,后宫也。”隋书·高祖纪上:“任掌鉤陈,职司邦政。” 清 钱谦益 《吴祖洲八十序》:“身虽引退,其声光气象尤映望于钩陈阁道之间。”
(3).一种用于防卫的仪仗。北史·艺术传下·何稠:“帝復令 稠 造戎车万乘,鉤陈八百连。”隋书·礼仪志七:“八年征 辽 ,又造鉤陈,以木板连如帐子。”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鉤陈羽卫之严。”
《國語辭典》:上钩(上鉤)  拼音:shàng gōu
比喻被诱上当。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眼前我只要略为撩拨他们下子,一定上钩。」
《高级汉语词典》:钩辀
鹧鸪鸣叫声
《漢語大詞典》:钩辀(鉤輈)
(1).鷓鸪鸣声。 唐 韩愈 《杏花》诗:“鷓鴣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 宋 欧阳修 《送梅秀才归宣城》诗:“罢亚霜前稻,鉤輈竹上禽。” 清 曹寅 《白杜鹃意谓声似鹧鸪》诗:“何处啼山雪满身,鉤輈愁过落花晨。”
(2).象声词。形容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 唐 刘禹锡 《蛮子歌》:“蛮语鉤輈音,蛮衣斑斕布。” 清 沈起凤 《谐铎·雉媒》:“綵衣翩若,软语鉤輈。” 刘师培 文说:“故宣之于口,或音涉鉤輈。”
《國語辭典》:钩党(鉤黨)  拼音:gōu dǎng
互相牵引结为同党。《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桀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
《國語辭典》:双钩(雙鉤)  拼音:shuāng gōu
1.一种书法的描摹方式。用透明或半透明纸蒙在范本上,用细笔钩描帖字的点画外廓,称为「双钩」。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朱其背,肥瘦正得本体。宋。陆游 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2.一种中国画技法。用线条勾描物像轮廓,因以左右或上下二笔勾勒而成,故称为「双钩」。
3.双钩执笔法的简称。参见「双钩执笔法」条。
4.旧称缠足妇女的脚。
《漢語大詞典》:钩深(鉤深)
探索深奥的意义。 晋 潘岳 《杨仲武诔》:“鉤深探賾,味道研机。”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虑必鉤深,退而藏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鸿:“鉤深诣微,确乎自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近日之评 杜 者,鉤深抉异,以鬼窟为活计。”
《漢語大詞典》:钩连(鉤連)
亦作“钩连”。
(1).勾通连接。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鉤连。” 宋 李弥逊 《次韵林仲和筠庄》:“迭迭重重两岸山,鉤连秀色上琅玕。”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时有窍穴鉤连,空悬无上处。”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研究〉例言》:“《文艺研究》又甚愿文与艺相钩连。”
(2).钩挂牵连。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枝党鉤连,刑戮必多。” 明 宋濂 《吕府君墓志铭》:“狱辞有鉤连有不可决,君片言之閒,如庖丁刺牛,皆迎刃而解。” 傅敷 《感怀》诗之二:“党祸钩连天未悔,霸才消歇乱方真。”
《漢語大詞典》:直钩(直鉤,直鈎)
亦作“ 直鈎 ”。
(1).传说 姜太公 出仕前钓于 渭 滨,所用钓钩是直的且不设饵。后因以“直钩”借指归隐生活。 唐 方干 《早发洞庭》诗:“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鉤。”
(2).借指 姜太公 。 唐 黄滔 《严陵钓台诗》:“直钩犹逐熊羆起,独是先生真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