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7,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尧暄(字 辟邪 名 钟葵 暄 )
于劲(字 钟葵 太原郡公 )
崔钟(字 公禄 )
钟嵘(世称 钟记室 字 仲伟 )
钟屿(字 季望 )
钟宗之( 宗斐 )
钟岏(字 长岳 )
钟士雄
钟绍京(字 可大 越国公 )
钟师绍
钟离权(号 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阳子 世称 钟离先生 )
胡的(字 学钟 )
钟辂(别称 钟簬 )
钟馗
其它辞典(续上)
张白泽( 白泽 字 钟葵 简 )尧暄(字 辟邪 名 钟葵 暄 )
于劲(字 钟葵 太原郡公 )
崔钟(字 公禄 )
钟嵘(世称 钟记室 字 仲伟 )
钟屿(字 季望 )
钟宗之( 宗斐 )
钟岏(字 长岳 )
钟士雄
钟绍京(字 可大 越国公 )
钟师绍
钟离权(号 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阳子 世称 钟离先生 )
胡的(字 学钟 )
钟辂(别称 钟簬 )
钟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 【介绍】: 北魏上谷沮阳人,本字钟葵,献文帝赐名白泽,纳其女为嫔。柔然侵犯,献文帝从其议,亲率师反击,大破柔然。孝文帝时,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见宠,参预机密。太和初,怀州民三十余人起事,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杀一城之民,谏止之。出为雍州刺史,后转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白泽,字钟葵,衮玄孙。文成帝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太和初,转散骑常侍,迁殿中尚书。卒赠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广平公,谥曰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5 【介绍】: 北魏上党长子人,字辟邪。本名钟葵,后赐名暄。为千人军将、东宫吏,以恭谨擢为中散,后兼北部尚书。前后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余度,皆有克己奉公之称。累官至大司农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字钟葵。于栗碑孙。有武略,以功位沃野镇将,拜征虏将军。宣武帝纳其女为后,封太原郡公,拜征北将军、定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公禄。崔敞弟。弟崔朏参与元愉谋逆,以钟已出嗣得赦。后历仕国子博士,金紫光禄大夫,冀州大中正。兄敞死后,贪其财物,诬侄子崔积等三人非兄之胤,为士人所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颍川长社人,字季望。钟嵘弟。任永嘉郡丞。梁武帝天监十五年,与诸学士奉诏撰《遍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宗斐。善画古人像。《续画品录》列于下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颍川长社人,字长岳。钟嵘兄。官至府参军、建康令。有《良吏传》。全梁文·卷五十五
岏字长岳,(一作长丘)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为府参军,有《良吏传》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时岭南临贺人。当地土著首领。仕陈为伏波将军。陈主虑其反复,以其母蒋氏质于都下。陈亡,蒋氏归里,同郡虞子茂等拟起事,士雄将应之,其母陈利害止之。又为书与子茂谕祸福,子茂等不听,遂败。事闻于上,文帝封蒋氏为安乐县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虔州赣人,字可大。钟繇十世孙。以擅长书法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从玄宗讨韦氏,进中书令,封越国公。后坐事削爵贬官。终少詹事。卒年八十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蜀人。善画人物、犬马及佛教、道教人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咸阳人,号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阳子。相传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与吕洞宾同时。为后世所传八仙之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纪事》卷七〇云为唐时处士,曾题诗于邢州开元寺。《宣和书谱》卷一九则称之为神仙,自称天下都散汉,自云生于汉,吕洞宾对之执弟子礼,其问答语及诗编次成集。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录诗赠王巩。《唐才子传》卷一〇谓其字云房,避乱入太白、紫阁。《全唐诗》则云为咸阳(今属陕西)人,号云房先生,遇仙传道,入崆峒山。《道藏》有《钟吕传道集》,记其与吕洞宾修道事,伪题施肩吾撰。后世以其为八仙之一,称为汉钟离。有关记载始于北宋,唐五代是否有其人,殊难断定。《全唐诗》存钟离权诗4首,多为依托之作。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文宗大和中官崇文馆校书郎。工诗文。有《前定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辂,一作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文宗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为崇文馆校书郎。著有传奇《前定录》,今存。生平见《前定录序》、《登科记考》卷二〇。辂能诗善文。《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
辂。文宗朝官崇文馆校书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唐代人。传说唐玄宗病疾,昼梦一大鬼,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捉小鬼食之。自称终南处士钟馗,尝应举不第,触阶死。玄宗觉而病除,诏吴道子画其像。其说自唐已盛行。当时翰林于每年岁暮进钟馗像,并以赐大臣,民间亦以钟馗像贴于门首。后世亦然,惟改悬于端午节,以为可以辟邪逐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