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法云。俗名公夌宗。谥曰真兴。而法兴王弟葛文王之子也。母金氏。生七岁即位。克宽克仁。敬事而信。闻善若惊。除恶务本。七年兴轮寺成。许人出家为僧尼。八年命大阿餐柒夫等广集文士。修撰国史。十年梁遣使。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王使群臣奉迎兴轮寺前路。十四年命有司筑新宫于月城东。黄龙见其地。王疑之改为佛寺。号曰黄龙。二十六年陈遣使刘思及僧明观。送释氏经论七百馀卷。二十七年祇园实际二寺成。而黄龙亦毕功。三十三年十月为战死士卒设八关斋会于外寺。七日乃罢。三十五年铸黄龙寺丈六像。或传阿育王所泛船载黄金至丝浦。输入而铸焉。语在慈藏传。三十六年丈六出泪至踵。三十七年始奉原花为仙郎。初君臣病无以知人。欲使类聚群游。以观其行仪。举而用之。遂简美女二人。曰南无。曰俊贞。聚徒三百馀人。二女争妍。贞引南无。强劝酒醉。而投河杀之。徒人失和而罢。其后选取美貌男子。传粉妆饰之。奉为花郎。徒众云集。或相磨以道义。或相悦以歌乐。娱游山水。无远不至。因此知人之邪正。择其善者荐之于朝。故金大问世记云。贤佐忠臣。从此而秀。良将猛卒。由是而生。崔致远鸾郎碑序曰。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实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又唐令狐澄新罗国记云。择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妆饰。而奉之名曰花郎。国人皆尊事之。此盖王化之方便也。自原郎至罗末。凡二百馀人。其中四仙最贤。且如世记中。王幼年即祚。一心奉佛。至末年祝发为浮屠。被法服自号法云。受持禁戒。三业清净。遂以终焉。及其薨也。国人以礼葬于哀公寺之北峰。是岁安含法师至自隋。至安含传辨之。 赞曰。风俗之于人大矣哉。王者欲移易。于当世如水之就下。沛然孰御哉。始真兴既崇像教。设花郎之游。国人乐从仿效。如趍宝肆。如登春台。要其归在乎迁善徙义。鸿渐于大道而已。彼汉哀帝徒以色是爱。故班固曰。柔曼之倾人意。非特女徒。盖亦有男色焉。评之不可同日而语矣。
权景宣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北周天水显亲人,字晖远。初为魏行台萧宝夤所用,宝夤败,归里。后为宇文泰行台郎中。魏孝武帝西迁,授步兵校尉、秦州大中正。晓兵权,有智谋,以战功累迁南阳郡守,历广、豫、并、安四州刺史。入周,武帝时进爵千金郡公,授荆州总管、荆州刺史。受敕统水军至夏口拒陈湘州刺史华皎,以骄纵纳贿,将士不肯用命,败北,几获罪,遇赦,寻卒。谥恭。
李霭之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华阴人。善画山水寒林,又善画猫。为罗绍威所重,为建金波亭以为援毫之所,因号金波处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公衡。尚梁武帝女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官侍中、丹阳尹。学不及弟锡,然孝行齐焉,世称玉昆金友。官终卫尉卿。
赵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隋天水人,字贤通。深沉有器局。仕北周,历陕州刺史。屡御陈师,有功,迁大宗伯。入隋,进位大将军,赐金城郡公,拜尚书右仆射。后出为冀州刺史,以德化民,有惠于州。尝有疾,州民奔驰争为祈祷。卒于官。
全隋文·卷九
煚字圆通,一作通贤,天水西人。魏末,为周文帝相府参军,封平定县男,转中书侍郎。周受禅,迁陕州刺史,授开府仪同三司。迁荆州总管长史,入为民部中大夫。建德中,除益州总管长史,入为天官司会,累迁御正上大夫。大象中,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迁大宗伯。隋受禅,进大将军,封金城郡公,出为相州刺史。徵尚书右仆射,出为陕州刺史,转冀州刺史。
李浑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隋陇西成纪人,字金才。李穆第十子。貌瑰伟,仕北周左侍上士,依杨坚,以军功封安武郡公。入隋,从破突厥,进位大将军。初,穆长孙李筠卒,文帝议立嗣。浑愿以封国赋敛之半,奉妻兄宇文述,以求袭封。述白帝。浑既绍父业为申国公,奉穆嗣,日益豪侈。二岁之后不以俸物与述。述大恚,告反,浑宗族三十余人被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隋唐时易州人。隋末,聚众万人于易州界起事。唐高祖武德二年,为窦建德所败,率余众奔刘武周。武周以其善用兵,号为宋王,委以军事,以妹妻之。遂说武周南向以图天下,屡败唐兵,进据太原。三年,被秦王李世民战败,亡奔突厥。旋谋归易州,为突厥追骑所获,腰斩之。
王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72 【介绍】: 唐雍州人,字怀元。隋炀帝大业末,州举孝廉。唐高祖起兵后,从平霍邑,历丞相、相国二府典答、参军事。唐开国后,擢通事舍人、通直散骑侍郎,封金水县侯。曾奉使岭南。迁虞部郎中。丁忧后,起为陇西别驾,历官商、鄜二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司马、冀州刺史。高宗龙朔三年,迁泸州都督。乾封二年,致仕。卒谥敏。有《遗诫》。

人物简介

简介
新罗国的第26代君主。真兴王孙,真智王侄。元年(陈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饭为真正葛文王,金国饭为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礼部,他在位时期建立和完善各种新罗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谥真平,无嗣子,女善德王继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 【介绍】: 唐秦州上邽人,字行本。姜谟子。太宗贞观中为将作少匠,以干力称,拜左屯卫将军。以平高昌有功,封金城郡公。太宗将征高丽,确谏未纳。从征途中,中流矢卒。谥襄。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金氏。父武。林官为苏判异。贵如中朝一品。然素谙佛理。而未有嗣息。乃造观音经千部。因致祈祷意。且曰苟有所出。将使续慧命。而度生类。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及其娩。适与先佛同月日。识者以为瑞。性聪敏。入小学即能遍览。稍长益习空寂法。而世俗念无所蒂芥。会并丧二亲。寻麻衣草屦。遁居林壑。构小室。周树荆棘。坐则悬发梁上。小困则顿撼钩刺。辄至醒寤。所脩白骨观。日以明利。而无复昏散二障矣。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屡徵不为起。复遣使谓曰。能起则已。否将造山手刃之。藏曰。吾宁持戒死。无或犯戒生。王闻而愧服焉。遂命薙落受具。久之屏绝往来。粮粒空乏。时有异乌。衔果馈献。亦就藏掌共食。每候日中以为常。然尤愧于无以利物。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卿欲何为。藏曰。惟欲利众生耳。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是可以利众生者。且曰。吾以悯汝故。自忉利天来。语讫而觉。于是藏出山仅一月。士女之获授五戒者。遍国中。贞观十二年。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至京师。诏住胜光别院。共施丰缛。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夜闯其户。则惊悸莫敢前。旦从藏悔罪受戒而去。当是时。虽生盲者。见藏则复睹。以故远近趋附。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处。诏徙终南山云际寺。别居嵰崿之上。以避喧坌。而鬼神多就受戒。尝患痍疹。见受戒神。为之摩抚而愈。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拥众无数。皆带甲持仗。扶金舆而前曰。迎慈藏。复有大神。力拒不许迎。顷之臭气蓬勃。一弟子暴卒。久而稣。藏即就绳床。召众诀别。悉出诸衣物。行僧德施法。忽觉香气。通畅内外。是夕梦。有神报藏曰。自今而后。寿可八十馀也。十七年。其王上表朝廷。乞藏还本国。诏可。藏始下山。诏慰问赐帛二百疋。用充衣服费。及诏入内。赐衲伽梨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亦致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会诸大德设斋。作太常九部乐。度僧八人。以荣其归。藏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于是其王以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筑院度人。以示优渥。夏入王宫。讲大乘论。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凡七昼夜祥云瑞雾。覆所讲之堂。甘露降于林木。海东戒法之兴。于斯为盛。藏以海东夷俗。必一𨤲正。以彷佛华夏。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辰韩人也。贞观初。西游中国法肆。晚与藏东返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中古之时。辰韩马韩卞韩。率其部属。各有魁长。案梁贡职图。其新罗国。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辰韩之国矣。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筹议攸归。而绝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载良晨。道俗衔庆希有瑞也。年过小学。神睿澄兰独拔恒心。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情意漠漠无心染趣。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行悲敬业。子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用卒馀报。遂登峭隒独静行禅。不避虎兕常思难施。时或弊睡心行将徵。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修白骨观转向明利。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见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斯行感玄徵。罕有联者。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惟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又告藏曰。吾从忉利天来。故授汝戒。因腾空灭。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便来外盗。贼者将取心战自惊。返来露过。便授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又集。时染少疹。见受戒神为摩所苦。寻即除愈。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藏闻臭气塞谷蓬勃。即就绳床。通告诀别。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藏即舍诸衣财。行僧德施。又闻香气遍满身心。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匹。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坏。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又请入宫。一夏讲摄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奄蔼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及散席日。从受戒者其量云从。因之革厉十室而九。藏属斯嘉运。勇锐由来。所有衣资并充檀舍。惟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至于住持修奉盖阙。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时王臣上下。佥议攸归。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诫励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据斯以言。护法菩萨即斯人矣。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每一兴建合国俱崇。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藏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以事商量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官游践并同华夏。据事以量通古难例。撰诸经戒疏十馀卷。出观行法一卷。盛流彼国。有沙门圆胜者。本族辰韩清慎僧也。以贞观初年。来仪京辇遍陶法肆。闻持镜晓志存定摄。护法为心。与藏齐襟秉维城堑。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经术虽闻无行戒检。缘搆既重。今则三学备焉。是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东方辰韩国也。藏父名武林。官至苏判。异(北唐一品)享高位。而无后嗣。幽忧每积。素仰佛理。乃求加护。广请大舍。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观音。希生一息。后若成长。愿发道心。度诸生类。冥祥显应。梦星坠入怀。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诞。年过小学。神睿澄简。世数史籍。略皆周览。会二亲俱丧。转厌世华。深体无常。终归空寂。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随须便给。孑尔只身。投于林壑。粗服草屩。独静行禅。时或毙睡。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身直坐。动便刺肉。悬发在梁。用祛昏漠。物望所归。位当宰相。频徵不就。王大怒。敕住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者惧之。不敢加刃。以事上闻。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业。即又深隐。外绝来往。粮粒固穷。以死为命。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鸟于藏手。就而共食。时至必尔。初无乖候。常怀戚戚。慈哀含识。作何方便。令免生死。遂于眠𥧌。见二丈夫曰。卿在幽隐。欲为何利。藏曰。唯为利益众生。乃授藏五戒讫曰。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藏于是出山。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唯曰。生在边壤。佛法未弘。自非目验。无由承奉。乃启本王。西观大化。以贞观十二年。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东辞至京。蒙敕慰抚胜光别院。厚礼殊供。人物繁拥。财事既积。贼者将取。心颤自惊。反来露过。便受其戒。有患生盲。诣藏陈忏。后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性乐栖静。启敕入山。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归戒。往还三夏。常在此山。将事东蕃。辞下云际。见大鬼神。其众无数。带甲持仗。云将此金舆。迎取慈藏。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神语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馀矣。既而入京。蒙敕慰问。赐绢二百疋。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敕蒙许。引藏入宫。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养。藏以本朝经像。凋落未全。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王以藏景仰大国。弘持正教。非夫纲理。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住王芬寺。又别筑精院。别度十人。恒充给侍。请入宫一夏。讲大乘论。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云雾𩃗霭。覆所讲堂。四部兴嗟。声望弥远。藏属斯嘉运。所有衣资。并充檀舍。唯事头陀。兰若综业。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乃与诸宰。详评纪正。一切佛法。须有规猷。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更置纲管。监察维持。半月说戒。依律忏除。春冬总试。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历诸寺。诚厉说法。严饰佛像。营理众业。镇以为常。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藏乃发愿曰。若所造有灵。希现异相。便感舍利。在诸巾钵。大众悲庆。积施如山。便为受戒。行善遂广。又以习俗服章。华中外革。藏唯归崇正朔。举国咸遂。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金后稷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简介
金后稷在真平王时为伊餐,转任兵部令。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智盛。高昌王文泰子。贞观十四年嗣立。寻为太宗所灭。以其地置西州。拜智盛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祁人。张道源族孙。举进士,高宗时累迁刑部侍郎。武则天时为秋官尚书,爵南阳侯。为周兴所陷,流岭表,卒于贬所。有《翰苑》、《绅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2?—690 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赠工部尚书张道源之族子。少有志行,与兄越石均为并州都督李绩所荐。太宗贞观三年(629)前后登进士第。高宗时累迁刑部侍郎。仪凤初上疏陈得失,为高宗所纳。武后时,历吏部侍郎、秋官尚书,赐爵南阳侯。永昌元年(689)为酷吏周兴所陷,临斩获赦,配流岭表。天授元年(690)被杀于徙所。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大唐新语》卷六。《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绅诫》3卷、《翰苑》30卷(一作7卷)。《翰苑》今存1卷。《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
楚金。并州人。赠工部尚书道源子。乡贡进士擢第。高宗朝为刑部侍郎。武后朝迁秋官尚书。赐爵南阳侯。为酷吏周兴所陷。配流岭表。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2 新罗(今朝鲜南部)人。新罗王金真平之女,金善德之妹。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嗣新罗王位,加授柱国,封乐浪郡王。次年,遣其弟侄来唐,太宗赐以《晋书》等。高宗永徽元年(650),大败百济,乃织锦作五言诗《太平颂》,遣其弟入唐进献。事迹据《旧唐书·新罗传》。《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