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虔州雩都人,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高宗建炎中以茂材异等荐,不第。精堪舆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有《怀玉经》。又有《九星穴法》,疑为后人依托之作。
金受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建炎二年(1128)任明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9—1157 【介绍】: 金宗室,本名乌野,字勉道。盈歌第五子。好学问,能以契丹字为诗文,国人呼为秀才。年十六从太祖攻宁江州,袭辽主于石辇铎。太宗时采摭遗言旧事,撰成《祖宗实录》及《太祖实录》。累官太师,封秦汉国王。海陵王时,称疾重不能言。降封金源郡王,卒。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一字元寿,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四十九(《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十九年,知泰和县。二十七年,总领淮西江东钱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四)。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于广西提点刑狱任论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事见清光绪《泰和县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四二○九
方师尹(一○九九——?),字民瞻,小名彭老,小字元寿。年四十九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二十七年以金部员外郎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三十年为太府少卿、守尚书左司员外郎。三十二年提点广西刑狱。淳熙二年为江西路提刑。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一八四,《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三、职官七二之一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作方思尹)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6—1168 【介绍】: 宋温州人,字希深。登进士第。历秘书正字,累官中书舍人,以忤秦桧意被黜。后提举湖北常平,徙知嘉州,除成都路运判,改潼川路提刑。孝宗乾道二年除金部郎中,官终福建提刑。长于理学,尤精《论语》,每见学者必与讲论。
全宋诗
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除敕令所删定官。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十四年,通判池州。十八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十九年,以忤秦桧出为两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二十五年,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徙知嘉州。三十年,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一五二、一五八、一五九、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四年卒,年六十三(《梅溪后集》卷二九《何提刑墓志铭》)。有集,今不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9—1156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宪,号知稼翁。高宗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推官,还除秘书正字。时秦桧当国,坐讥切时政,罢归。十九年,起差肇庆府通判,摄知南恩州,重学增廪。桧死召还,终考功员外郎。有《汉书镌误》、《知稼翁集》。
全宋诗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第一,调平海军节度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因忤秦桧,被论予词。十九年,通判肇庆府(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八)。桧卒,召为考功员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宋林大鼐《宋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 黄公度诗,以明天启五年黄崇翰刻《莆阳知稼翁集》二卷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七七
黄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举进士第一,授签书平海军判官厅公事。十五年,代还,除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国,坐讥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十一年,通判肇庆府,寻摄守南恩州。决滞讼,除横敛,增学廪,邦人始有登科者。二十六年初召还引对,切陈岭南利病,高宗面授考功员外郎。其年八月卒,年四十八。公度工诗词,有文集十一卷、词一卷,并存。又著《汉书镌误》。见龚茂良《黄公行状》,林大鼐《黄公墓志铭》(并载《莆阳知稼翁文集》卷一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周金,本北方人,南宋定都临安后归宋,因称“归正人”。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金遣使通古议和,因周与通古早年有交,曾奉旨送通古返金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 【介绍】: 金宗室,本名撒离喝。胡鲁补山子。雄伟有才略,太祖爱之,常在军中。熙宗天眷三年,进兵陕西,取长安,下凤翔。后为河中尹左副元帅。以久握兵在外,为海陵王所忌,以为行台左丞相。旋被诬谋反,遭杀害。世宗时,追封金源郡王,谥庄襄。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程敦厚,字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民国《眉山县志》卷七)。历官校书郎、起居舍人兼侍讲、中书舍人。谄附秦桧、桧卒落职。事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六、职官七○之二七、三九、选举二○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六。今录诗十六首。
全宋文·卷四二八五
程敦厚,字子山,世称金华先生,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子。绍兴五年赐同进士出身。十一年以上书赞秦桧和议除校书郎,十二年为礼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又以忤秦桧,黜知安远县,调彭州通判,奉祠,移靖州居住。二十六年官左朝奉郎、充夔州路安抚司参议官,未几卒。敦厚为人凶险谄佞,为世所鄙。著有《义林》一卷、《韩柳意释馀》(存)、《金华文集》、《外制集》。见史尧弼《程右史哀词》(《莲峰集》卷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五、一四六、一四八、一七四,《南宋馆阁录》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4—1174 【介绍】: 宋歙州休宁人,字彦隆。以荫为奉新尉。一日若狂惑者,弃官归。自是袒跣垢污,或旬月不食,晚年多食大黄,栖居无常处,自称野仙。卒葬城阳山。
全宋诗
金梁之(一一一四~一一七四),字彦隆,休宁(今属安徽)人。以父荫为奉新尉,得狂惑疾,不满秩弃归。此后袒跣垢污,栖止无常,动辄旬月不食,自称野仙。时人信其预言多验。孝宗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一。事见《新安文献志》卷一○○下《金野仙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生声氏。世居性海之滨。偶事激徒于剑门。幼而孤。长有气岸。戚人威音王。尝荐之帝尧。尧任为谏官。于时浩浩怀山。襄陵洪水致害。尧患之。与四岳谋治。四岳亟举鲧。鲧治水亡效。帝乃震怒。王于帝前。麾退四岳。四岳悚惕。不敢仰视。虽未有以献替。百官惮王。犹雷霆也。俄辞爵。之崆峒之墟。见混元子。得长生久视之术。自是夷犹海岱。世莫得而见之。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恐亦其族氏也。汉初。高帝与项羽。争天下。王在齐海。闻之喜曰。此吾有为时也。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羽见而悦之。未及官。适高帝逼羽。羽返旆。与高帝接战于广武。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羽怒甚。乃亟用王。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人马皆辟易。是日项羽喜剧。顾谓王曰。天下事稍定。吾以夏口处子。王辗然而笑曰。夫高世之士。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亡所取也。设有取者。是商贾之事。喝不为矣。遂拂衣复归于海上。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及罹困阨。中思欲复用王。而不可得。因欷歔泣下沾襟。李唐有天下。浮图教聿盛于世。自天子公侯。靡不宗奉。王闻而喜曰。吾闻。释氏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绝无始生死根本。于是出访其道。遇江西马祖大师。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王大悦。颇觉平昔所用粥饭。气廓如也。祖复迁之特室。以正法眼藏𢌿之。王再拜辞曰。是非喝所敢当也。祖慰勉之。会百丈再参。祖竖起拂子。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旧处。丈拟议。祖遽以王用事。丈震聩三日。乃大悟。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黄檗运公初见百丈。丈举前挂拂话。次偶及王。黄檗不觉吐舌。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黄檗大机之用。遂忽见王。于是气增十倍。自此临济奉王从事。出没卷舒。互相显发。如雷如霆。四方震骇。学者自远而归之。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其大机大用。皆自王而启之。故当时畏惧。莫有膺其锋者。因目之曰。金刚王宝剑。或曰。踞地师子。或曰。探竿影草。其威誉功烈如此。时无位真人。与王同辅临济。觉者多昵无位真人。济廉知绐曰。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及济将终。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三圣曰。争敢灭却。济曰。向后有人问。汝作么生。三圣亟以王为对。济曰。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洎济示寂。王慨然叹曰。性海吾乡也。法界吾宇也。威音王吾戚也。吾受知于尧。成名于项羽。自吾舍俗归释。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吾已矣乎。后五百岁。必假吾以御葛藤。而出乎凡夫曰矣。遂不知终。既而果然泛泛者。皆窃王声势用事。其邪正真伪。竟莫之辨。独汾阳偈曰。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其府属。曰宾曰主。曰照曰用。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予于无尽藏。得异书焉。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及王之机缘。皆见其始末根绪。非若近世泛泛语之。而不雅驯。故特撰次之。然春秋左氏。谈王道者也。至于神降于莘石。言于魏榆。犹详著之。高僧赞宁增修僧传。号称闳览博识。而王亲见马祖。陶铸百丈。夹辅黄檗。而建立临济之宗。其全机大用。独冠古今。光明硕大如此。而不见书于传。岂宁辈蔽于俗学。违无尽藏。觅异书。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谓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是临济所立。在百丈黄檗。名大机大用。在岩头雪峰。名陷虎却物。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非临济所立。一失也。巴陵真得云门之旨。凡语中有语。名死句。语中无语。为活句也。巴陵三语。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古非毁之。二失也。两种自己。世尊偈曰。陀那微细识。习气如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以第八识为真。则虑迷无自性。非真则虑迷为断灭。故曰。不开演立言之难也。古创建两种自己。三失也。因代古书。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上书觉范禅师足下。某老且惫。谬与传灯之齿。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未即抠衣。然伏膺徽闻。伫悦之勤。良益深矣。每谓。佛运滨兹叔世。释德下衰。不有卓绝之士。兴颓御侮。障堤末流。则林间抱道之士。安能寂住无为。而不虞魔事哉。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才运精致。衍绎孰复。异不之排。怨不之诽。使古人残膏剩馥。沾丐后来。自非闳览洽闻。孰能尔耶。某顷隶进士。时颇知读书。自以不至抵滞。及剔发游方。密探佛祖之妙。则知所以履实践真。缅悟前习。特尘垢秕糠耳。方刮摩铲除。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某喜为之折屐。盖一代至教。所以震于天下者。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足下诚能手发其抠。使彼典刑事业。光明舄弈。传之不腐。实莫大之幸。及足下成书。获阅之。方一过目。烂然华丽。若云翔电发。遇之骇然。及再三伸卷。考覈事实。则知足下树志浅矣。夫文所以纪实也。苟忽事实。而高下其心。唯骋歆艳之文。此杨子所谓。从而绣其盘悦。君子所以不取也。其裁剸八十一人。谅希九九之数。亦吾宗伟人能事。备于此矣。若某无似之迹。弃之可也。特蒙记著。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其一曰。判三玄三要。为玄妙三句。其二曰。罪巳陵语。不识活句。其三曰。开两种自己。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诚足下明鉴若此。然某说法。绝不喜人传之。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以谓有补于学者。不意返获罪于足下。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能不波及灵源乎。孔子曰。是而可忍。孰不可忍。请试辨之。夫开三玄者。盖一期善巧方便。简别机缘。以启大道之深致。非私设偏见。而苟异于佛祖也。固尝谓。三玄法门。是佛祖正见。虽临济独标三玄。以立宗旨。盖亦同归佛祖之极。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若果私有。则为纤儿佞夫。献奸纳贿。而私取之矣。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是之临济之道。即佛祖之道。佛祖之道。即天下之大道也。且分三玄。而三要不分者。盖玄既分。则要在其中矣。汾阳偈云。三玄三要事难分。诚使不分。则不应言难。既曰难分。则是可分。而但难之之谓也。今予分难分之法。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直指妙悟为极则。于何而不可乎。足下谓。三玄在百丈黄檗。但名大机大用。在雪峰岩头。则名陷虎之机。某谓。三玄是佛祖正见。然则古今称谓虽异。其实则一也。某与足下之论。殆冥合矣。何必以人情相訾乎。复谓。愚以气槩人。则毁教乘。以为知见。及自宗不通。则又引知见以为證。噫斯言过矣。夫具眼宗师。道性如故。法性亦如。法性如故。岂有听说自他之异。要在临机。抑扬纵夺。为人去钉楔。脱笼头而已。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足下为书。必欲扶持宗教。既有是志。而不探佛祖之心。则虽舞等奋辞。愈疏脱矣。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方云门在世。气宇如王。其肯以语句为事。尝曰。此事若在言句上。三藏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奈何巴陵未旋踵。而违戾师教。矜能暴美。求信于人。以谓将三转语。足以报答云门。更不为其作忌。予故鄙其自屈宗风。以为语句。便后世泛尔之徒。矜驰言语。丧失道源。自巴陵始也。又曷尝谓。其语非活句乎。蒙示教曰。有问。提婆宗。答曰。外道。是可以鉴作死语。然则僧问德山。如何是佛。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亦应鉴作死句也。夫岂然哉。宗师临机大用。要在悟物而已。讵若搜章摘句之学。以工拙较耶。果以工为活句。拙为死句。则鸟窠吹布毛。亦拙矣。侍者何由悟去哉。承论巴陵三语曰。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呜呼此失之远矣。夫死句活句。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然在真实人分上。棒喝讥呵。戏笑怒骂。以至风声雨滴。朝明夕昏。无非活句也。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必如足下。以无理而赴来机。为活句。标为宗门绝唱。则从上宗师答话。俱无准的。第临时乱道。使人谓之。语则无理。谓之非语。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于戏其以宗门事。当儿戏乎。且吾教经论。大义粲然。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攘庄列之语。佐其高层累驾。腾直出其表而不信。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使彼见之。能不重增轻薄。足下略不念此何耶。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以其衒语句慢师资。而昧大体也。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夫罪昧大体。而矫弊公论也。泥好句而斥公论。天下其以为当乎。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开两种自己。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某所以开之之意。于答施秘丞二篇中。备言之矣。盖禀佛祖懿范。为末代学者。明示根本。使舍日用光影。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故说二种。以验浅深。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少林以皮髓别亲疏。洞山以偏正立宗旨。至于马鸣。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予故驾此之说。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足下所举首楞严偈。盖解深密经偈耳。且教乘五时之异。学者不得不明。如深密经。即第三时教。说不空不有。破第二时之空教也。若首楞严。即第五时说了义教。当是时大机可发。故为阿难。开示成佛法门。其曰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以谓往昔根未熟时。常不开演。非谓说首楞严时也。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且世尊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讵有自在法王。不敢决断真妄。椰榆其事。首鼠两端。而贻惑后人乎。又诸经标列法门。千修万件。曷尝以之为难。而置不辨耶。承高论曰。以第八识言。其为真耶。则虑无自性。言其非真耶。则虑迷为断灭。故曰。我常不开演。噫予每读至此。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何则。世尊云。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足下则谓。圣人亦不敢以为真。又不敢以为非真。使世尊果颟顸如此。则三界群生。安所归仰乎。足下平生蹈伪。至此败灵尽矣。夫首楞严者。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不同他教。足下又谓。二种错乱修习。亦不敢间隔其辞。卢于一法中生二解。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即众生攀缘妄心也。予禀种智说法。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及引经。又非允当。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非也。夫言迹之兴。异端所由生。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则生生趋竞。而宗涂替矣。予闻之。昔吾宗盛时。人人以道德实行。光明于世。未始贵于立言。及德之衰。于是始立僧传。今足下复出新意。迹赞辞。行褒贬。是为作者职也。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春秋正一王之法。以权辅用。以诚断礼。以忠道原情。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此其大略也。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所谓以权辅用者也。讥巴陵溥师。资珍语句。所谓以诚断礼者也。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所谓从宜救乱。因时黜陟者也。凡此盖乃心弘道。以敦出家大节。足下一切毁之则失。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凡足下之书。既谬圣人道。又乖世典。安狂行褒贬乎。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亦失体之甚。虽陈寿求采。班固受金。亦不尔也。自述宝镜三昧。则托言朱世英。得于老僧。自解法华。辅成宝镜之辞。置之九峰传。则曰。石碑断坏。有木碑。书其略如此。噫兹可与合眼拿金。而谓市人不见者。并按也。夫宝镜三昧。洞山虽云受之云岩。盖验人亲切之旨。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又佛祖之法。等心普施。虽异类不间。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果匾曲尔乎。又其辞曰。重离六交。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为五。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则是洞山□□林宗旨。而传伏羲文王之书。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然洞山大宗师也。肯尔哉)。足下公然凿空缔立。而诬冈之。其罪宜何诛焉。大抵事有昧于实。害于教。人虽不我以。其如神明何。足下讥揣古人。固不少矣。返更冒荣致谴。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晚陷佞臣之名。后世遂以晋史。非出正人之手。而弗重切。幸惩艾前失。深探道源。履以中正。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著为法度之典。贻之后世。规得失。定正邪。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使万古莫敢拟议。若达磨辨六宗。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夫何言哉。既不能尔。予是以强颜一起。与足下审订伪妄。使吾门来者。无蹈足下之覆车。亦某终始尽忠于佛。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干冒慈严。伏幸恕罪。不宣。
刘留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少极贫,岁久不能自存,徒步至漳州,于浴堂拾金一袋。翌日一人自称浴堂失金,号泣而来,刘遂举还之。后一举登第,官至西京留守。五十年间,子孙在仕途者二十三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澶渊人,字金伯。周长孺子。父受业邵雍,早卒。雍抚纯明如子,教之读书,并为娶程颐侄女。雍没,从程颐卒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1149 【介绍】: 即金熙宗。金朝皇帝,女真完颜部人,本名合剌,改名亶。阿骨打嫡长孙。即位初,沿用天会年号,后改天眷、皇统。皇统初,与宋划淮为界,宋对金称臣。帝自幼学习汉文经籍,初年敬礼大臣,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为完颜亮所弑。在位十四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南金,生平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二谓宋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