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人。撰有《古今通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1 【介绍】: 北魏代人。少时,明元帝在东宫,随侍谨慎竭力。及即位,拜散骑常侍,赐爵金乡公,改宣城公。明元帝性苛察,路头优游不任事,唯侍左右,谈笑而已,深得宠待。每至评狱,常献宽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卒谥忠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7—473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字伯猷。少有志节,好文义。初为广州增城令。宋孝武帝大明初,竟陵王刘诞反,随沈庆之讨平,封金城县王等侯。明帝即位,豫州刺史殷琰叛,率众讨琰,琰降,令三军不得妄动,百姓感悦。明帝临死,授守尚书右仆射。后废帝元徽初,桂阳王刘休范在寻阳起兵,勔战败死。谥忠昭。
全宋文·卷四十五
字伯猷,彭城安上里人。元嘉中为广州增城令,刺史刘道锡引为扬烈府主簿,除宁远将军绥远太守。刺史宗悫又引为主簿,封大亭侯,除员外散骑侍郎。孝建初为宁朔将军湘东内史,徙晋康太守,又徙郁林太守。大明初为宁朔司马,封金城县侯,除西阳王子尚抚军。入直阁,除龙骧将军西江督护、郁林太守。前废帝即位,以为振威将军屯骑校尉。明帝即位,加宁朔将军,领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征还都,除辅国将军兼山阳王休)祐骠骑咨议参军,拜太子左卫率,封鄱阳县侯。寻为征虏将军豫州刺史,进号右卫将军,又进号右将军,征拜散骑常侍,改侍中中领军,出镇广陵,假平北将军,受顾命,守尚书右仆射。后废帝初,桂阳王休范反,战死,赠司空,谥曰忠昭公。
区金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南海人,字南贵。宋孝武帝孝建末客居揭阳。时萧道成随父在军中,金亦在军中,俱从大将往平豫章一带少数部族起事。后金随萧道成至金陵。及道成建齐朝,任为卫右武校尉。累迁琛州刺史。
谭金 朝代:北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5 【介绍】: 南朝宋人。出身北朝乡鄙,从薛安都投刘义隆。常随征讨,排坚陷阵,勇力兼人。以平刘劭功,稍迁建平王中军参军,加建武将军,南下邳太守。宋前废帝景和元年诛杀群公,金为前废帝腹心,封平都县男,迁骁骑将军。宋明帝立,被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字荣则。司马楚之子。少有父风。初为中书学生,入仕为中散,袭爵,拜侍中、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还任吏部尚书。
元珍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金雀。元苌弟。袭爵。宣武帝时曲事高肇,为帝所宠。彭城王元协无辜被杀,即珍率壮士所为。卒于尚书左仆射任。
全后魏文·卷十五
珍字金省,苌弟,袭父平爵艾陵男。延昌初为领军将军,后迁尚书左仆射。
杜昙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临江人。号元老。有道术。梁武帝天监中乘舟载家南上玉笥山,驻清虚馆,构清真宫。帝赐号金阙先生。后相传于太白峰顶白日升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 【介绍】: 北魏范阳涿人,小名金。卢观弟。才学优洽,兄弟俱以文章显于时。尔朱荣兵临洛阳,拟立孝庄帝时,遇害于河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8—567 【介绍】: 北齐朔州敕勒部人。本名敦,字阿六敦。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六镇起事时,随破六韩拔陵。后降魏,授第二领民酋长。秋朝京师,春还部落,号曰“雁臣”。从尔朱荣击葛荣、元显,以功加镇南大将军。尔朱兆等作乱,金随高欢起兵。屡立战功,为北齐开国勋臣。官至左丞相、封咸阳郡王。子孙为公侯,女为后妃,一门贵显。性质直,不识字。尝奉高欢命以鲜卑语唱《敕勒歌》,此歌因传世。卒谥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安定人,字神敬。骁勇尚气,北魏孝明帝正光中,以良家子应雍州刺史元猛召,以军功累迁龙骧将军、灵州刺史。后随魏孝武帝入关,以东北道大都督、晋州刺史入据东雍州。降高欢,以大都督从破西魏军于邙山。除华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法空。新罗第二十三法兴王也。名原宗。智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王身长七尺。宽厚爱人。乃神乃圣。彰信兆民。三年龙现杨井中。四年始置兵部。七年颁示律令。始制百官朱紫之秩。即位已来。每欲兴佛法。群臣噪噪腾口舌。王难之。然念阿道之至愿。乃召群臣问曰。圣祖味邹与阿道。肇宣佛教。大功未集而崩。能仁妙化。遏而不行。朕甚痛焉。当大立伽蓝重兴像设。其克从先王之烈。其如卿等何。大臣恭谒等谏曰。近者年不登。民不安。加以邻兵犯境。师旅未息。奚暇劳民作役。作无用之屋哉。王懑左右无信。叹曰。寡人以不德。叨承大宝。阴阳不序。黎民未安。故臣下逆而不从。谁能以妙法之术晓谕迷人者乎。久无应者。至十六年。奥有内史舍人朴厌髑(或云异次顿或云居次顿)年二十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奋义见之勇。欲助洪愿。密奏曰。陛下若欲兴佛教。臣请伪传王命于有司曰。王欲创佛事。如此则群臣必谏。当即下敕曰。朕无此令。谁矫命耶。彼等当劾臣罪。若可其秦彼当服矣。王曰彼既顽傲。虽杀卿何服。曰大圣之教天神所奉。若斩小臣。当有天地之异。若果有变谁敢违傲。王曰本欲兴利除害。反贼忠臣。可无伤乎。曰杀身成仁。人臣大节。况佛日恒明。皇图愈永。死之日犹生之年也。王大加嗟赏曰。汝是布衣。意怀锦绣。乃与厌髑。深结洪誓。遂传宣曰。创寺于天镜林。执事者奉敕兴功。延臣果面。折逆诤。王曰朕不出令。髑乃昌言。臣固为之。若行此法举国泰安。苟有益于经济。虽矫国令何罪。于是大会群臣问之。佥曰今见僧徒。童头毁服。议论奇诡。而非常道。若忽从之恐有后悔。臣等虽死罪不敢奉诏。髑奋曰。今群臣之言非也。夫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事。吾闻佛教渊奥。不可不行。且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王曰众人之言。牢不可破。汝独异言。不能两从。遂下吏将诛。髑告天誓曰。我为法就刑。庶兴义利。佛若有神。吾死当有异事。及斩其头。飞至金刚山顶落焉。白乳从断处涌出。高数十丈。日色昏黑。天雨妙花。地大震动君臣士庶。咸皆上畏天变。下恸舍人重法陨命。相向举哀而哭。遂奉遗体营葬金刚山礼也。于时君臣盟曰。自今而后。奉佛归僧。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君子曰。大圣应千百年之运。仁发于祥。义动于瑞。莫不应乎天地亘乎日月动乎鬼神。而况于人乎。夫其自信于道则天地不得为不应然功贵成而业贵广也。故苟有大赖。则轻泰山于鸿毛。壮哉。得其死所矣。是年下令禁杀生(按国史及古诸传商量而述)。二十一年伐木天镜林。欲立精舍。扫地得柱础。石龛及阶陛。果是往昔招提旧基。梁栋之用皆出此林。工既告毕。王逊位为僧。改名法空。念三衣瓦钵。志行高远。慧悲一切。因名其寺。曰大王兴轮寺。以大王所住故也。此新罗创寺之始。王妃亦奉佛为比丘尼。住永兴寺焉。自此启兴大事故。王之谥曰法兴。非虚美也。厥后每丁厌髑忌旦。设会于兴轮寺。以追其远及大王宗时。宰辅金良图信向西方。舍二女。曰花宝。曰莲宝。为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族类充贱。故二种铜锡至今执役。予游东都登金刚岭。见孤坟短碑。慨然不能自止。是日山人会食。问其故。即吾舍人讳日也。亦可谓去滋久。思滋深矣。按阿道碑。法兴王出法名法云。字法空。今按国史及殊异传。分立二传。诸好古者请详捡焉。 赞曰。大抵国君与下举事。可与守成。未可与虑始。加有时之利不利。信无信系焉。则原宗虽欲创兴佛法。固难朝令而夕行。然承本愿力。位据崇高。又赖贤臣启沃。能以美利利天下。卒与汉明齐驱并驾。伟矣哉。夫何间言。以梁武比之非也。彼以人主为大同寺奴。帝业坠地。法空既逊让以固其嗣。自引为沙门。何有于我哉。髑经所谓王比丘殊身同体矣。若乎扫迷云放性空之慧日挟之以飞者。惟厌髑之力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2 【介绍】: 北齐朔州敕勒部人,字明月。斛律金长子。工骑射,初为侯景部下,后事高欢。称“射雕手”。高澄为世子时,光为亲信都督。北齐时历位太子太保尚书令。屡败周师,高湛河清三年,大败尉迟迥于芒山、高纬武平元年,破宇文桀于宜阳。周人惧惮之,以功拜左丞相。后被祖珽所谗,高纬疑之,被杀。
全北齐文·卷七
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人,左丞相金子。神武擢为都督,迁征虏将军、卫将军,封永乐县子,进爵为伯。齐受禅,加开府仪同三司,别封西伯县子,除晋州刺史,历朔州刺史,加特进,乾明初除晋州刺史,皇建初进爵钜鹿郡公,大宁初除尚书右仆射太子太保,河清中为司空,迁司徒,进太尉,又封冠军县公,天统初转大将军,除太保,袭父金爵咸阳王,别封武德郡公,迁太傅,武平中又封中山郡公,加右丞相、并州刺史,拜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为祖珽所谮诛。周武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公。
全元起 朝代:南齐至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金元起。南朝时人。尝仕于南朝齐、梁为侍郎。习《内经》,精医术,患者争延之。与巢元方、杨上善齐名。尝造访王僧儒问砭石之道,撰《内经训解》,一称《内经素问注》,八卷。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父为国之宰辅。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随本师历游诸国。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入隋,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于洛阳。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阇那崛多。隋言德志北贤豆。贤豆。本音因陀罗婆陀那。此云主处。谓天帝所护故也。贤豆之音。彼国之讹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贤豆而已。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隋言香行国焉。居富留沙富罗城。云丈夫宫也。刹帝利种。姓金(俱凡反)步。此云项也。谓如孔雀之项。彼国以为贵姓。父名跋阇逻婆啰。此云金刚坚也。少怀远量长乘清范。位居宰辅燮理国政。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殖德本早发道心。适在髫髫便愿出家。二亲深识其度。不违其请。本国有寺名曰大林。遂往归投。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谓和上。此乃于阗之讹略也。名曰嗜那耶舍。此云胜名。专修宴坐妙穷定业。其阿遮利耶。此云传授。或云正行。即所谓阿阇梨也。亦近国之讹略耳。名曰阇若那跋达啰。此云智贤。遍通三学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后。孝敬专诚。教诲积年。指归通观。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便随本师具得瞻奉。时年二十有七。受戒三夏。师徒结志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施国。淹留岁序。国王敦请其师。奉为法主。益利颇周。将事巡历。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险之峻极也。至厌怛国。既初至止。野旷民希。所须食饮无人营造。崛多遂舍具戒。竭力供待。数经时艰。冥灵所祐。幸免灾横。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屡遭夏雨寒雪。暂时停住。既无弘演。栖寓非久。又达吐谷浑国。便至鄯州。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虽历艰危心逾猛励。发踪跋涉三载于兹。十人之中过半亡没。所馀四人仅存至此。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届长安。止草堂寺。师徒游化已果来心。更登净坛再受具足。精诚从道尤甚由来。稍参京辇渐通华语。寻从本师胜名。被明帝诏延入后园。共论佛法。殊礼别供充诸禁中。思欲通法无由自展。具情上启。即蒙别敕。为造四天王寺。听在居住。自兹已后乃翻新经。既非弘泰。羁縻而已。所以接先阙本。传度梵文。即十一面观音。金仙问经等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复请同行于彼三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又翻观音偈佛语经。建德隳运像教不弘。五众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敕追入京辇。重加爵禄逼从儒礼。秉操铿然守死无惧。帝悯其贞亮。哀而放归。路出甘州北由突厥。阇梨智贤还西灭度。崛多及以和上。乃为突厥所留。未久之间和上迁化。只影孤寄莫知所安。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因斯飘寓。随方利物。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结同行采经西域。往返七载将事东归。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行至突厥。俄属齐亡。亦投彼国。因与同处讲道相娱。所赍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转觉巧便。有异前人。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禅佛法即兴。暹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敕付所司访人令译。二年仲春便就传述。夏中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居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域。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花池沼其号并同。寺曰大兴善也。于此寺中传度法本。时崛多仍住北狄。至开皇五年。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请还。帝乃别敕追延。崛多西归已绝。流滞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宝。忽蒙远访欣愿交并。即与使乎同来入国。于时文帝巡幸洛阳。于彼奉谒。天子大悦赐问频仍。未还京阙寻敕敷译。新至梵本众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故得宣辩自运。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句圆词体。文意粗定铨本便成。笔受之徒不费其力。试比先达抑亦继之。尔时耶舍已亡。专当元匠。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卷轴多以三十成部。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既是大集广本。而前后译分。遂便支离。部帙羁散。开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门僧就。合之为六十卷。就少出家专宝坊学。虽加宣导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从。附入大部。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明达。为国监写藏经。更釐改就所合者。名题前后甚得理致。且今见翻诸经。有多是大集馀品。略而会之应满百卷。若依梵本。此经凡十万偈。据以隋文可三百卷。崛多曾传。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王躬受持亲执锁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山甚岩险有深净窟。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减十万偈。国法相传防卫守护。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窟中禅寂。每至月半。诸僧就山为其净发。此则人法住持。有生之所凭赖。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爱德无厌求法不懈。博闻三藏远究真宗。遍学五明兼闲世论。经行得道场之趣。总持通神咒之理。三衣一食终固其诚。仁济弘诱非关劝请。勤诵佛经老而弥笃。强识先古久而逾诣。士庶钦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为师。因事尘染流摈东越。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至开皇二十年。便从物故。春秋七十有八。自从西服来至东华。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文明义结具流于世。见费长房三宝录。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至开皇十二年。书度翻讫。合二百馀卷。奏闻进内。见唐贞观内典录。时又有优婆塞。姓瞿昙氏。名达磨般若。隋言法智。父名般若流支。备详馀传。智本中天国人。流滞东川遂向华俗。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氏受禅。梵牒即来。有敕召还使掌翻译。法智妙善方言。执本自传。不劳度语。译业报差别经等。成都沙门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体。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见隋代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