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 金山 ,在 江苏省 镇江市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 金山寺 里 法海 一见 许仙 ,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 白蛇 ,忙唤 青儿 ,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 金山 。”亦作“ 水满金山 ”。 鲁迅 《坟·论雷峰塔的倒掉》:“﹝ 法海禅师 ﹞便将他藏在 金山寺 的法座后, 白蛇娘娘 来寻夫,于是就水满 金山 。”后用以形容大水弥漫。 福根 《追老姚》:“暴风雨洗刷着 河北平原 ,窑厂周围像水漫 金山 ,混浊的大水足有半人高。”参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七金山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围绕须弥山之七重金山也。(参见:九山八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须弥山周围七重之金山也。俱舍论十一曰:「苏迷卢Sumeru居中,次踰健达罗山Yugam%dhara,伊沙多罗山I^s/a%dhara,竭地洛迦山Khadiraka,苏达梨舍那Sudars/ana,頞湿缚羯拿As/vakarn!a,毗那怛迦山Vinataka,尼民达罗山Nemim%dhara,(中略)前七金所成。」颂疏十一曰:「踰健达多,此云持双。山顶有二双迹,山能持故。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竭地洛迦山,西国树名。此国南方亦有此树,名担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故以名焉。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頞湿缚羯拿。此云马耳,山形似彼也。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尼民达罗山,此是鱼名。其鱼觜尖,山形似彼。」
【佛学常见辞汇】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七金山者,谓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止高四万二千由旬之类是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双持山〕,双持山者,谓二山相倚也。又言持双者,文互用耳。此山高广各四万二千由旬。
〔二、持轴山〕,持轴山者。谓山峰上耸,形如车轴也,高广各二万一千由旬。
〔三、担木山〕,担木,树名,以山形似此树,故名担木。高广各一万五百由旬。
〔四、善见山〕,善见山者,谓见者称善也。高广各五千二百五十由旬。
〔五、马耳山〕,马耳山者,谓状如马耳也。高广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六、障碍山〕,障碍山者,谓此山有障碍神故,又名象鼻山,形如象鼻故也。高广各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
〔七、持地山〕,持地山者,谓与地相持故,又名地持者,文互用耳,又名鱼觜山者,以海中有鱼觜尖,其山形如彼鱼故也。又名持边山者,以此山护持围绕内六山故也。高广各六百五十六由旬零。
(杂语)围绕须弥山之七重金山也。(参见:九山八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须弥山周围七重之金山也。俱舍论十一曰:「苏迷卢Sumeru居中,次踰健达罗山Yugam%dhara,伊沙多罗山I^s/a%dhara,竭地洛迦山Khadiraka,苏达梨舍那Sudars/ana,頞湿缚羯拿As/vakarn!a,毗那怛迦山Vinataka,尼民达罗山Nemim%dhara,(中略)前七金所成。」颂疏十一曰:「踰健达多,此云持双。山顶有二双迹,山能持故。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竭地洛迦山,西国树名。此国南方亦有此树,名担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故以名焉。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頞湿缚羯拿。此云马耳,山形似彼也。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尼民达罗山,此是鱼名。其鱼觜尖,山形似彼。」
【佛学常见辞汇】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七金山者,谓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环绕须弥山外,高广形量,次第减半;如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双持山止高四万二千由旬之类是也。(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双持山〕,双持山者,谓二山相倚也。又言持双者,文互用耳。此山高广各四万二千由旬。
〔二、持轴山〕,持轴山者。谓山峰上耸,形如车轴也,高广各二万一千由旬。
〔三、担木山〕,担木,树名,以山形似此树,故名担木。高广各一万五百由旬。
〔四、善见山〕,善见山者,谓见者称善也。高广各五千二百五十由旬。
〔五、马耳山〕,马耳山者,谓状如马耳也。高广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六、障碍山〕,障碍山者,谓此山有障碍神故,又名象鼻山,形如象鼻故也。高广各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
〔七、持地山〕,持地山者,谓与地相持故,又名地持者,文互用耳,又名鱼觜山者,以海中有鱼觜尖,其山形如彼鱼故也。又名持边山者,以此山护持围绕内六山故也。高广各六百五十六由旬零。
九山八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于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为九山八海。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祛提罗Khadiraka,三、伊沙陀罗Is!a%dhara,四、游乾陀罗Yugam%dhara,五、苏达梨那Sudars/ana,六、安湿缚竭拿As/vakarn!a,七、尼民陀罗Nimim%dhara,八、毗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罗Cakrava%da是也。须弥又作苏迷卢,须弥楼,修迷楼,须弥卢,或作弥楼。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八万四千由旬,中有帝释之宫殿。祛提罗又作朅地洛迦,祛提罗迦,祛得罗柯,朅那里酤,轲梨罗,朅达洛迦,羯地罗,祛陀罗,轲犁罗,可梨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四万二千由旬,以七宝合成,在须弥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无量之优钵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此海中又有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伊沙陀罗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以七宝合成,在祛陀罗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钵头摩华等妙香物,遍覆水上。游乾陀罗又作游犍陀罗,踰健达罗,由犍陀罗,踰乾陀罗,由乾陀,喻汉多。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伊沙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万一千由旬。苏达梨舍那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游乾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万二千由旬。安湿缚朅拿又作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千由旬。尼民陀罗又作尼民达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安湿缚朅拿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千四百由旬。毗那多迦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毗那怛迦,尾那怛酤,毗那矺迦,维那兜。译为障碍或犍与,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罗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尼民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并皆遍覆四种之杂华,诸妙香物。斫迦罗又作斫羯罗,遮迦和,斫讫罗,斫迦婆罗。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毗那多迦山。是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为太虚。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但据俱舍论十一等,其所传稍有不同者。其颂云:「苏迷卢处中,次踰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拿,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馀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馀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踰缮那。」此说以游乾陀罗为第二山,伊沙驮罗为第三山,乃至尼民达罗为第七山,列次少与前异。且前起世经等,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等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为金所成,八大海水,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其量为三亿二万二千由旬。名之为外海,咸水盈满云。诸经说此者甚多,玆不一一揭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名数)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于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为九山八海。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祛提罗Khadiraka,三、伊沙陀罗Is!a%dhara,四、游乾陀罗Yugam%dhara,五、苏达梨那Sudars/ana,六、安湿缚竭拿As/vakarn!a,七、尼民陀罗Nimim%dhara,八、毗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罗Cakrava%da是也。须弥又作苏迷卢,须弥楼,修迷楼,须弥卢,或作弥楼。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八万四千由旬,中有帝释之宫殿。祛提罗又作朅地洛迦,祛提罗迦,祛得罗柯,朅那里酤,轲梨罗,朅达洛迦,羯地罗,祛陀罗,轲犁罗,可梨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四万二千由旬,以七宝合成,在须弥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无量之优钵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此海中又有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伊沙陀罗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以七宝合成,在祛陀罗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中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钵头摩华等妙香物,遍覆水上。游乾陀罗又作游犍陀罗,踰健达罗,由犍陀罗,踰乾陀罗,由乾陀,喻汉多。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伊沙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万一千由旬。苏达梨舍那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游乾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万二千由旬。安湿缚朅拿又作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之。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千由旬。尼民陀罗又作尼民达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安湿缚朅拿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二千四百由旬。毗那多迦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毗那怛迦,尾那怛酤,毗那矺迦,维那兜。译为障碍或犍与,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罗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尼民陀罗山。二山中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并皆遍覆四种之杂华,诸妙香物。斫迦罗又作斫羯罗,遮迦和,斫讫罗,斫迦婆罗。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上阔亦如之。围绕毗那多迦山。是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为太虚。二山中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但据俱舍论十一等,其所传稍有不同者。其颂云:「苏迷卢处中,次踰健达罗,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拿,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入水皆八万,妙高出亦然,馀八半半下,广皆等高量。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馀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踰缮那。」此说以游乾陀罗为第二山,伊沙驮罗为第三山,乃至尼民达罗为第七山,列次少与前异。且前起世经等,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等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为金所成,八大海水,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其量为三亿二万二千由旬。名之为外海,咸水盈满云。诸经说此者甚多,玆不一一揭出。
【佛学常见辞汇】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回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金山
【佛学大辞典】
(譬喻)金山喻佛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心地观经一曰:「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
【佛学常见辞汇】
1。(喻)佛的身体。法华经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2。指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
(譬喻)金山喻佛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心地观经一曰:「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
【佛学常见辞汇】
1。(喻)佛的身体。法华经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2。指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
金山王
【佛学大辞典】
(譬喻)金山中之胜妙者,以譬如来。往生要集上本曰:「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
(譬喻)金山中之胜妙者,以譬如来。往生要集上本曰:「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
金山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在江苏省镇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始于此寺,设水陆会。至宋改号龙游寺。以佛印禅师了元,尝住此,与苏轼问答而著。见释氏稽古录二,续传灯录五等。
(寺名)在江苏省镇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始于此寺,设水陆会。至宋改号龙游寺。以佛印禅师了元,尝住此,与苏轼问答而著。见释氏稽古录二,续传灯录五等。
真金山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琉璃金山宝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吉祥天女于过去念此佛,得今之富乐自在。故诸人欲得富乐者对于吉祥天之像,应归命于此佛云。见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
(佛名)吉祥天女于过去念此佛,得今之富乐自在。故诸人欲得富乐者对于吉祥天之像,应归命于此佛云。见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
七重金山
【佛学常见辞汇】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