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辞典》:不空 拼音:bù kōng
唐代译经家。法名智藏,不空是他受灌顶号不空金刚的简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一说西域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阇婆国(今印尼爪哇)遇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学习唐、梵经论。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圆寂后,他奉诏出使狮子国。并利用这个机缘在普贤法阇黎学习密法三年,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共一千二百卷。天宝五年回长安,奉敕于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安禄山之乱,不空虽身陷长安,但仍和肃宗暗通消息,所以肃宗还都,不空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传法译经,教化颇盛。大历九年圆寂,世寿七十,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中唐时期佛教各宗竞立,密法渐行,颇有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的译述,正表现了他的体认和努力,并取得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所译的经典,包括显教、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五大类。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漢語大詞典》:金刚神(金剛神)
佛寺门两胁所立之金刚夜叉。《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或现沙门梵志之像,或金刚神隐士独处仙人僮儒像。”《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以宫人为佛菩萨,士为金刚神王。” 胡三省 注引 范成大 曰:“在处寺门有两金刚神,是千佛数中最后者,一名 娄至德 ,一名 青叶髻 。” 郑振铎 《海燕·大佛寺》:“黄色的围墙,庄严的庙门,四个极大的金刚神分站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