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96,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密教四无量观
正量部
立量
出生无量门持经
出无量门持经
共比量
至教量
光明无量愿
有量
有量诸相
自比量
如来寿量品
如量智
佛言量
似现量
密教四无量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千手轨所说。一慈无量观,是东方普贤菩萨之三摩地,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东方四菩萨之首也。而在五智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二智所摄,九识摄于八识时,第九识摄于第八识,五智摄于四智时,法界智摄于大圆镜智也。行者先住于慈无量定,以勤净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皆具六大四曼之如来,具身口意之三金刚,此时行者起大慈曰:今以我修三密之功德,愿使一切有情等同普贤菩萨,作此观已,诵大慈三摩地之真言。唵,摩诃昧咀罗夜,娑颇罗(唵义如常,摩诃昧咀罗夜者大慈之义,娑颇罗者普贤之义)。二悲无量观,是南方虚空藏菩萨之三摩地,虚空藏者,南方四菩萨之最初宝菩萨也,在五智,为平等性智所摄。行者住于悲无量定,以悲悯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有情,沈没于生死之苦海,不悟自心,妄起分别,起种种之烦恼,是以不达真如平等虚空过恒沙之功德,故愿使一切有情等同虚空藏菩萨。如是观已,诵大悲三摩地之真言。唵。摩诃迦鲁拿夜。裟颇罗(摩诃迦鲁拿夜者大悲之义,馀同上)。三喜无量观,是西方观自在菩萨之三摩地,观自在者,西方四菩萨之最初法菩萨也,在五智,为妙观察智所摄,行者住于大喜无量定,以清净之心遍观六道四生之众生,本来清净,犹如莲华之不染客尘,自性清净,愿以我修三密之功德力,使一切众生等同观自在菩萨(此中所以以喜无量为清净心者,以若于众生,生嫉妒者,其心浊秽,若离嫉妒,则其心清净故也。故大乘义章曰:但为利生心清不浊名为喜),作此观已,诵大喜三摩地之真言:唵,秫驮,钵罗谟,娜,裟颇罗(秫驮者清净之义,钵罗谟者观之义,娜者喜之义,馀同上)。四舍无量观,是北方虚空库菩萨之三摩地,虚空库菩萨者北方四菩萨之最初业菩萨也,又在五智为成所作智所摄。行者住于舍无量定以平等心(是舍也)遍观六道四生之众生,皆离我我所于法平等,心本不生,愿以我所修三密之功德,使一切众生等同虚空库菩萨。作此观已,诵舍无量三摩地之真言:唵,摩护,闭乞洒,娑颇啰(摩护者无量之义,闭乞洒者舍之义)。见秘藏记本,同钞四。
正量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Sammatiya,又Sammitiya,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自犊子部流出四部,此其中之第三也。刊定是非名为量,量无邪谬名为正,此部之所立,刊定无误,目之为正量。从所立之法而为部名也。见宗轮论述记。
立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立宗因喻三支之比量立也。单曰量。
出生无量门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持经之持,为陀罗尼之翻名。
出无量门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难陀目祛尼呵离陀经之异名。
共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也。又略名共比。三比量之一。即宗因喻,或唯宗,用立敌共许之法之论法也。此亦有共自他三者之别。共者,为宗因喻共用立敌共许之法之比量,即共不定也。自者,宗之前陈后陈,虽为共许,而因喻唯用自许之法。他者,亦宗之前陈后陈,虽为共许,而因喻用他许之法。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五,引天台清干之说,谓:「共三量者,三宗皆是共法。且共之自者,大乘对声显,立声无常自许所作性故,同喻如化身,异喻如法身。第二共之他者,声论对大乘立声常,无质碍故,同喻如汝法身,异喻如汝化身。第三共之共者,如论所说(即共不定)。」以此可见其别。
至教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又曰圣教量,正教量,声量。以圣教之至言量邪正也。俱舍光记五曰:「至极之教,故名至教,亦名圣教量。」(参见: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圣教量、正教量、声量等,为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光明无量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无量之语。谓事物之有限极也。
有量诸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实体为绝待,故为无彼此之限量者,然有为之事相,则必不得无彼此之限量,此谓之有量诸相。即世间一切之事物,尽有限量,故是一事相,而非实体,体者,一味平等无限绝待也。赞阿弥陀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智度论八十二曰:「有相有量为粗,无相无量为细。」
自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如来寿量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六品之名。四要品之一。说释迦如来既于久远之昔成佛,其寿量无数无量不可思议,此称为开迹显本,一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也。
如量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于诸法事相之俗智也。(参见: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为佛能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智,如其分量,不多亦不少,故曰如量,又称后得智,为二智之一。
【三藏法数】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佛言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似现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因明立现、比、非之三量,似现量、似比量为非量,似现量者,起分别心如见瓶衣等,作瓶衣之解,是不叶法之自相,故似现量而非现量,因之称为似现量。何则?以瓶衣为和合体之假法,非法之自相也。又比量者如见烟而比量有火是也。因明入正理论曰:「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同疏一本曰:「似现似比总入非量。」